快速导航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百年院庆纪念活动专栏】我们的母校: 绍兴医专、绍兴卫校

2017年09月12日 15:52  点击:[]

——1963届老校友的感恩、怀念  

                       原绍兴卫校医士415  占仲生

1959 9 1 ,从绍兴县柯桥火车站、汽车站、轮船码头鱼贯而出的人们,肩挑着或是手提着行李,快步地走在田间的石板路上,向两公里外的绍兴医专、绍兴卫校的所在地——阮社进发。其中有一位中等身材、板寸头、身着灰布中山装、脚穿布鞋的40多岁的男人,肩挑行李、快速行走,还随和地与旁人打招呼,名女生提着网兜紧随其后。此时,这2位女生还不知晓这位“挑夫” 的真实身份。到校后才知道,他就是前来接站的时任绍兴医专、绍兴卫校校长兼学校党委副书记的“老革命者”方正同志。这让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学校领导关爱学生、平易近人的形象与作风。在校期间,我们聆听了方校长的谆谆教诲和参加革命工作的故事,我们学生都非常尊敬他。乃至毕业后,还经常想念他。

一、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历经变迁的绍兴医专、绍兴卫校

1958年,“大跃进”的风潮席卷全国。在办好绍兴卫校基础上创办了绍兴医学专科学校。是年暑假,学校从绍兴城区八字桥畔搬迁至绍兴县柯桥区阮社人民公社所在地的阮社,距离学校不远处还有绍兴第四医院(兼荣军康复医院)。

设在阮社的绍兴医专、绍兴卫校,由一套党政班子统一领导,拥有两块校牌,两校教职员工合署工作。校址所在地是农村水乡,四周环水,校舍多为农村台门民房改造而成(可能是工商地主被征收的房屋)。有一处大道地作为学校的操场,操场南面新建的5间大平房作为医专班学生的教室。而卫校中专班教室多为民房改造而成,办学条件真是相当艰苦。

1959年,学校招收了4医专班,有高中毕业生考取的3年制医专班1个,有初中毕业生考取的5年制医专班1个(是作者所在班),有中医世家子弟或学徒出身的3年制中医医专班1个,有原医学中专生或者调干生保送入学的23年制的医专班1个。当年,绍兴卫校招收的中专班有医士班2个,护士班、助产士各1个班。

19601月,寒假期间,学校从阮社校区回迁到了绍兴城区八字桥畔的老校区。9月,绍兴医专继续第3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分别编为医疗专修科06班和中医专修科02班。同月,卫校新增设了中专医士助产士专业,招收了3.5年制的医士助产士401班。同时,学校还设立了浙江医科大学绍兴函授辅导站,为临床医学函授生开展了辅导教学。当年底,加上前两年所招学生与班级,绍兴医专、绍兴卫校在校有20个左右的班级,上千名学生,百余位教职工。教学秩序稳定,教风学风良好。当时的学校规模在绍兴地区当数一数二(另一所高校为绍兴师专、绍兴师范学校,校址在绍兴县富盛宋六陵山区农村)。

1961年秋,时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绍兴医专奉命停招学生,将我们5年制的医学专科班调整改办为中专医士班。绍兴卫校得以续办,但调整和缩小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到我们毕业后的第二年即1964年始,母校又恢复中专招生并不断发展扩大。1965年,母校结束了绍兴医专的专科教育。在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中,母校虽几经波折,但仍有许多作为,比如办了数期农医班、赤脚医生进修班(冠以赤脚医生大学)、承办绍兴地区中医进修班(作者本人参加学习)等等。文化大革命结束数年后的1978年,母校又开办了浙医大绍兴分校,恢复了医学专科教育……到2000年,母校升格为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2007年始全面开办了医学本科教育。此虽是后话,但母校的不断前进、升级发展,真是令人鼓舞,让我们曾经的学子感到无比自豪。

二、修德求真校训承,吃苦耐劳师生共

绍兴医专、绍兴卫校两校合署,设立学校党委,校长办公室。校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视教育质量为办学的生命力。当时面对艰难困苦的办学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们殚精竭虑、想方设法在办好医专教育的同时,带动中专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提出了培养“又红又专,一专多能” 的实用性卫技人才目标:“红”是指思想上政治立场坚定,牢固树立为人民(病人)服务的信念,主要体现在“德”的方面;“专”是指业务技术上要精,认真刻苦学习,成绩优秀,掌握为人民(病人)服务的本领,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的方面。历届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了思想进步、医德高尚、业务技术优良的医务工作者。各专业都有不少同学先后担任各级卫生部门、医院的负责人及业务骨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如今,曾经的绍兴医专和一路前行的绍兴卫校早已升格为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其校训“修德求真”,可追溯到50多年前的母校的育人理念,是在前后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50多年前的时候,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许多教材是由师生协力、共同印制的,如采集示教标本,刻印授课讲义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制作人体骨骼标本。1960年大跃进的余风犹存,农村大搞平坟拆坟造田,绍兴水乡的坟墓多为6块石板做成的石椁,安放在田间地头。在拆坟的过程中有很多无主坟被拆毁,不少尸骨未能收敛。当时学校就组织老师和高年级的学生前去收集尸骨,用麻袋装好,肩扛手抬回校,其中还有2具令人恐惧的“木乃伊”,但是师生们将其视为珍惜之物。师生们将这些尸骨反复清洗,消毒后成为真正的解剖学标本。单是头颅骨就有几十个,四肢长骨几十副。2具“木乃伊”在解剖老师的指导下,在八字桥校区的后门旁(临河)搭起炉灶,上置大木桶,将“木乃伊”放入桶内用水煮,使僵硬的组织软化,便于解剖老师获取完整的人体骨骼,后做成2具完整的真人骨架标本。其中还有一副完整的听小骨(3块)标本存放在小玻璃器皿中,供实验教学之用。这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标本都十分珍贵(不知道现在还是否珍藏?),因为其是由母校师生共同努力而做成的教学成果。

三、四年寒暑苦读书,历经磨练成医生

  绍兴医专105班有学生48人,是从“初升高”成绩优秀的学生中选拔录取的,学生年龄差距比较大,有3位小女生仅15周岁,而年龄大的有2324岁。其中还有一位已是母亲的诸暨县同学。调干生老大哥高洪源为班级团支部书记,班长及劳动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等班干部多由年龄较大的同学担任,他们像大哥、大姐一样照顾学弟学妹,整个班级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当年,我们五年制的医专班前两年开设的课程基本是大专和大学本科的文化基础课,如数学(函数、微积分)、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外语用的是俄语本科教材。学校为我们班配备了高质量的师资,但对于初中毕业就读的我们的来说,这些课程学起来十分吃力,只能用“高深数理化,认真刻苦学”来表述。

当时,对各科考试成绩计分实行5分制:3分为合格,4分为良好,5分为优秀。有些课程的成绩是考查,打合格或者及格(具体可见作者保留着的绍兴医专记分册)。据我所知,上述课程考试成绩我们全班是没有人不及格的。

由于天灾人祸造成的国家经济严重困难,国家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10月,我们医专205班被调整为绍兴卫校医士315班,需续学2年。此时,绍兴医专几近停办(23年制的医专班在生产实习结束后可毕业)。从大专调整为中专,比同期中专生多学一年还是中专学历,这就使同学们思想上有些不乐意,但是行动上还是服从国家安排,继续努力学习。同时,开始有部分学生被动员下乡支农,部分教职工被精简调离学校。我们班不裁减学生,而在卫校中专班中就有15%20%的农村学生承担国家困难被裁减,无奈离开母校回到乡村老家。

我们班要在2年的时间内学完中专3年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时间紧,学业重。学校给我们班配备了骨干教师:洪立昌老师担任我们班班主任,兼生理学课程老师;人体解剖学课程是沈明庆老师(曾任我班医专时期班主任)和潘毓嵩老师;还有病理学课程——许根老师,药理学课程——石之琳老师,微生物寄生虫学课程——解保康老师,内科学课程——李显灿老师(浙医大毕业生),外科学课程——周家樑老师(曾任我班医专时期班主任),妇产科学课程——杨先志老师,儿科学课程——章彬渭老师,传染病学课程由鲁嵘副校长担任,这些都是德高望重、教育经验丰富的老师,全身心投入在我们班的教学上。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缺乏基础医学课的课本,有些课本只有少量油印的讲义,老师们充分发挥知识、口才、教学经验,凭黑板、粉笔、教鞭三大件教具施教,同学们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利用一切时间复习。课后老师们还采取多种方法辅导,为的是使我们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学年的缩短,有些课安排在周六、周日补上,有时晚上也上课或补课。遇到停电的时候,只能在煤油灯(美孚灯——现在的电影中能见到)及矿烛的微弱灯光下上课或者复习功课。砖木结构的教室,天热的时候像蒸笼,师生们只能挥汗教学。当时对电风扇是奢望,对空调更只能是梦想,与现在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条件相比有天壤之别。学校为培养“又红又专”的学生,非常重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当时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除害灭病,作为医学院校的师生自然充当先锋。在校期间,师生们都没有完整的暑假和寒假,假期的多半时间都要下到乡镇(当时是人民公社)搞除害灭病工作。为防治血吸虫和肠道寄生虫病,师生们早上挨家挨户的去收集村民或者居民的大便盒,带回医疗点或区卫生院或乡(公社)保健所,由专职人员化验大便内的各种寄生虫卵,晚上要敲门进入农户家去“耳垂采血”,推好血玻片,以供化验血丝虫病,这些工作都有任务、指标,要登记在册。师生们还要搞环境卫生,消灭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后改为蟑螂),疏通阴沟消灭孑孓,分发灭蝇水、灭鼠药(均免费)到户;临床老师、高年级学生还要肩背保健箱(木板制的),在夏收夏种(农民叫抢收抢种的双抢)的大热天,到村庄、田头去巡回医疗:防治中暑病人,包扎创口,给患“霉手霉脚”的劳动人员涂紫药水等。到夏收夏种结束回校,人被晒得乌黑而暑假已经过去大半。

19629月下旬,2号病(霍乱——副霍乱)在浙江沿海各市县发生,死亡多人(数字保密)。学校师生奉命开赴温州、宁波、临海、台州、绍兴等地市开展防病治病。我们班同学被分到宁波地区的余姚、慈溪,主要是打02预防针,到疫区病人家消毒(有被疫病传染的风险),有时晚上还要去病人家补打预防针(大人白天外出或小孩白天逃匿),吃住多在乡村保健所。历时40多天完成任务后返校。全校师生的工作业绩受到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称颂。

19636月,我们班同学结束了母校绍兴医专(2年)+ 绍兴卫校(2年)共4年的专业学习,最终以中专学历毕业。全班同学服从国家分配和组织决定,到最基层、最艰苦的乡镇卫生院(当时叫人民公社保健所)工作,历经磨练,为缺医少药的农村居民服务了一辈子,为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了一生……至2000年前后退休时,绝大多数同学获得了主治医师的职称,其中有6位同学晋升为高级卫技职称。

后记:班主任、绍兴卫校原副校长洪立昌老师对我班的评语

洪立昌老师在四年前撰文“五十年扎根基层,悬壶济世为人民”——绍兴卫校医士415班同学半个多世纪学医行医之路,刊登于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报 2013 6 30 5期(总第463期)上(笔名绍医人)。文中对我班同学在校学习4年及以后工作状况的评语是“寒窗苦读四年整,历经考验成医生;扎根基层五十年,悬壶济世作奉献”(摘自该文的标题)。母校及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培养,我们铭记在心,深表感谢、怀念。

   今年,是母校办学百年华诞之年,我们衷心祝愿母校——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在科学发展中做强做大,在不断强大中引领前行。

 

作者工作简历:

       1963.6.1979.12.在绍兴杨汛桥公社卫生院工作,任负责人及院长多年,期间在19731974年再入绍兴地区中医进修班(绍兴卫校承办)学习;1979年参加浙江省中医(药)师选拔考录取为中医师(本科待遇)。  

1979年底,调入绍兴第二医院,在中西医结合病区工作;后历任医院办公室主任、医教(医务、教学)科长,医疗质量管理科长兼院感管理科长近20年,但从不脱离业务;1993年晋升为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2004年,退休后受聘于绍兴大型民营医院博爱医院,任医务科副科长,主要工作是看病。3年后该院并入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续聘在医务科、质控办,主要工作是开设中西医结合门诊及肾病专科门诊,至今。能在母校的医院工作,深感荣幸。

王建华2017.8.28.推荐  

 

                                   

 

上一条:我院2015、2016级军训工作圆满完成 下一条:【百年院庆纪念活动专栏】难忘卫校这三年

关闭

网站首页 | 院情总览 | 教学工作 | 学科科研 | 师资队伍 | 党建工作 | 学工在线 | 附属医院 | 人文讲堂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 |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