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漫谈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哲学思考》一书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正式发行,这是医学院牵头编写的第五本高校通识教材。

【阳明心学与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上,拥有十四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吸吮着中华民族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养分,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自信很大程度上来自历史、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说,文化自信绝对不是凭空喊出来的,而是来自文化自觉和自知,来自笃行实干,来自开放包容。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深厚基石。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当代价值。
所谓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简言之,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内涵。我们的文化自信,并非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僵化认识和狭隘立场上,而是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原则上的一种自信。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而阳明心学不仅在明代后期风靡一时,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性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
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
阳明心学千言万语,其实就两个字——自信。阳明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贯穿了儒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主流思想,揭示人的价值的不可限量性,指明每一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才有可能开发出内在的潜力。王阳明“致良知”的这种实践路径和方法,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我们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阳明心学与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阳明心学带给个人的自信。
王阳明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既有“正本清源”之功,又有“开拓创新”之妙,最终成为五百年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
阳明心学,其一是关乎个人修养的功夫;其二是一种暗含个人自由精神之要义。
在知行层面,阳明心学要求知行合一,以行促知,推动知行并进。王阳明的知行观不仅对个人道德修养,而且对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道德层面,阳明心学要求以良知净化社会风俗,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王阳明在德育理论体系中倡导“良知之学”,人性本善,但后天由于教育和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影响,人的良知会被私欲所蒙蔽,这就需要“致良知”,激发人心的善,达到至善的理想追求。
在教育层面,阳明心学倡导学以致用为治学目标,推行报效国家的理念。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化为先的施教方针、明白人伦的教育目的、皆可成圣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育实践中,他一方面继承、弘扬儒家孔孟先哲教育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以心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创新和发展儒家教育哲学思想。
关于个人受益方面,阳明心学中“至诚”这两个字至关重要。阳明心学对个人生活实践中的现实助益可以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反求诸己”的内在反思模式,有利于合理地解决现实问题。二是增强思想和文化自信。三是本着至诚的态度待人接物,有利于与外部世界高效沟通。真诚是通往一切的道路,真诚本身即大道。四是不迷信任何外在或固化的东西,有利于把握事物或矛盾的本质,也有利于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五是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让内心充实快乐,及时找回自由心灵的家园。有了现实的助益,才能增添文化的自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生的结果皆出于心,“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相信人的一生通过自己的修行,可以成为一个神圣高尚的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一辈子可以过上值得一过的生活。
第二,阳明心学带给国家社会的自信。
所谓圣人之心,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就注定了学习阳明心学是需要很大自信的,这种自信与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很像,而这种“浩然之气”的产生,其实是对于自己所选择的无比坚定。在社会和国家层面,现在正处于新时代,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社会治理层面,阳明心学要求以仁心达成仁治,促进为政道德的养成。王阳明“以仁心治世”的思想深受“仁”文化的影响,而这一思想对于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具有借鉴意义:其一,要重视德律,立正德、养官德。领导干部要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养成,严格自律,为“善治”积聚有力的道德支撑。同时,要成己达人,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影响和教化人民群众,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以官德淳厚促民风纯正。其二,要坚持为政以德,将自身的德性转化为履职施政的行动自觉,树立以民为本的仁者之心,心系民意与民生,坚持权为民所用、用权讲官德,真正把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作为施政的唯一指向。
一方面,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的代表;另一方面,王阳明推崇的“万物一体”思想与我国建设理想社会的大方向非常一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也是几千年中华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发展的结果。而阳明心学则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与传统儒学相比较,阳明心学的时代性、有机性、灵活性和包容性更优。因为阳明心学不迷信任何外在的东西,反求诸己、追本溯源,也最有利于解放思想,可以说是新思想文化的启蒙者。所以说,阳明心学非常有利于充实国家层面的文化自信。
现在,我们可以比较客观地说,阳明心学并非唯心主义。中国许多传统文化并不适合用唯心、唯物的简单概念来划分,而要看其思想的内在本质。可以这样认为,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王夫之的“即事穷理”,以及毛泽东的实践论、实事求是等,这种“存实去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与王阳明“万物一体”“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也是殊途同归的。具体来说,阳明心学认为“心”“物”是一体的,没有将“心”与“物”相对立,没有将主观与客观相分裂,也没有将认识与实践相脱离。
当然,阳明心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也不是完全相同,还是有所区别的。而这个区别只是在两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辩证唯物主义是从客观世界出发,从外在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而阳明心学是从个人内心世界出发,从内在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就是说,阳明心学是“由内而外”,辩证唯物主义则是“由外而内”。阳明心学正是从“万物一体”的客观实在出发,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不断在“事上磨练”,进而形成理解、认识和改造外在客观世界的思想真理,这也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阳明心学确实有一点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其中包含了唯物主义的思想。从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理论来讲,既是唯心的,也是唯物的,是唯心与唯物的统一体,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另外,阳明心学致良知的过程是“事上磨练”“省察克治”,是与实践息息相关的。
另外,阳明心学对构建理想社会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王阳明晚年所推崇的“拔本塞源、万物一体”思想,则充分体现了其入世治世的基本理念。王阳明“视人犹己、视国犹家”的理念则与儒家“身家社国一体”的思想一脉相承。
视人犹己,体现了王阳明的亲民思想,“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王阳明学习汲取了尧舜、孔孟以来的圣贤思想,爱民保民、顺应民心、安民富民,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王阳明认为“亲民”的核心道德是仁,并用于教化民心。而孝是行仁之本,孝是仁道的原始起点。尽孝不是仅仅爱自己的父母,还要推己及人,爱天下所有人的父母。
视国犹家,体现了王阳明的家国情怀。王阳明从青少年时期就抱有这样的思想,对文天祥、屈原等人充满崇敬之情,留下了“苏武坚持西汉节,天祥不受大元官。忠心贯日三台见,心血凝冰六月寒。卖国欺君李士实,九泉相见有何颜”等爱国诗篇。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阳明心学是一门很有意思、很有生命力的学问,不能只是成为各种概念、逻辑的分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运用。我们应该相信,“知行合一”一定能逆转“阳儒阴法”,理想化的“性本善”一定能替代现实预设的“性本恶”。因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