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学医的,对物理学兴趣不大,但我非常崇拜物理学家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也非常喜欢他的非专业书。《这个不科学的年代》是我十余年前阅读的第一本费曼的书,当时心里在想,一位搞理科的科学家竟能如此幽默地演讲科学、社会、政治、宗教等议题。后来,我看了他的两本自传体作品,一本是《别闹了,费曼先生!》,文风轻快幽默,引人发笑,正如《洛杉矶时报》所说,“任何读这本书而不大笑出声的人,心理一定有毛病。”另一本就是今天要推荐给读者的《你管别人怎么想》。
这本书的开篇讲述了费曼父亲对他的“启蒙”教育,启发其提问题、做“侦探”。他教给儿子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一些常识,以及思考、探讨问题的方法和乐趣。书的中间部分讲的是费曼的第一任妻子艾琳,可惜“红颜薄命”,得了传染性的不治之症。费曼和艾琳都知道她自己的时间有限,仍然不顾众人的反对,结婚并共同生活了五年,直到她去世。落在费曼身上的雪,我们从不曾看见,这就是费曼凄美的爱情。而“你管别人怎么想”是艾琳常常说的一句话,也是费曼独立思考做人做事的原则。书的后半部分讲的是费曼1986年参加调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原因的经历。他对于“政治上”的潜规则不熟悉,也不妥协,坚持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地研究航天局的管理问题。
费曼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因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而荣膺1965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家奖。他是科学界的“顽童”,是一位独辟蹊径的思考者、保险柜破译高手、玛雅文字破译者、原子弹之父,也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大学物理教师。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初见费曼时,评价他:“半是天才,半是滑稽演员。”非常了解之后,他把评价修改为:“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员”。有一次,费曼偶尔得到一本玛雅人的手抄本,上面奇怪的数字和符号,引起他的兴趣。后来他仅用3个月时间,就破译了其中的密码。费曼27岁时受邀参与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忙碌之余,他最喜欢干的就是戏弄中情局的安保系统。一次,他闲着没事盯上了机密文件保险柜的密码,然后把密码破译了,还留下了一张字条:“这个柜子不难开呀。”
美国科普作家雷·斯潘根贝格曾这样评价他,人们把“天才”一词用在二十世纪两位物理学家身上,一个是爱因斯坦,另一个就是费曼。
最令人敬佩的是,睿智的费曼把科学研究当做自己最好玩的“游戏”。他曾经说过:“科学是智慧的游戏。”
费曼既有科学情怀,又有人文情怀;既有科学风采,又有人文风采。他拥有完整的情怀、完整的风采。所以,他是一个真实、完整的人。
真正的大师,大部分是文理兼容,才华横溢的。费曼留下了丰富的科学和人文遗产:他生性好奇特立独行;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他对所有的科学领域都着迷;他渴望知道事物背后的机理;他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他把科学看作人类智慧的游戏。当然,还有他的科学成果。
费曼用自己的多彩人生,为“创造力心理学”诠释了这样的判断:直觉、灵感、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维度,是一种真实的完整人格。
费曼用自己的多彩人生,为“积极心理学”贡献了例证,他享受的是“快乐投入、创造意义、自我实现的幸福”。
我做了三十年的医生,同时做了十五年的医院管理工作,现在一边在学校教书育人,一边在医院治病救人。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反思周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深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深感“半个人”的弊端,深感“文理分家”的严重后果。
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感触。
当下有些人出现智慧与道德分离、科技与人文分离、知识与文化分离、情商与智商分离的现象。
当下有些人把工作当成了生活的全部,没有了生活的乐趣,也没有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所以,对于未来的职业人来说,情商、逆商和数商一定比智商重要得多,用心、用情和用爱一定比用功重要得多。我认为,这个新时代,我们需要科学,也需要宗教,更需要信仰和情感。
七十四年前,建筑大师梁思成教授曾预言,“文理分家”必将导致人的片面性发展问题,会出现文化底蕴浅、知识覆盖面局限、心理调适力较差、协作精神相对欠缺、语言文字功底差、守道敬业精神匮乏的“半个人”现象。长此以往,其结果必定是“只见科学之木,不见文化之林”。
我非常赞同梁先生的观点,也一直在呼吁“文理分科不分家”,希望在医院里多一些拥有真正文科背景的临床医生。因为,医生的作用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理科生的理性思维和医疗技术没有问题,但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常显不足,“看不好的病把它说好”的“话疗”技巧往往不够。
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
正如梁先生所说:“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所以,他竭力呼吁“文理不分家”,反对“半个人”的教育,倡导人的全面发展。
钱学森教授也指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人为地搞文理分科,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
走出“半个人”的时代,去做一个完整的人。而这个完整的人,就是指文理不偏、人格完善;就是指身心健康、灵魂安逸;就是指素养高洁、智慧通达、知性优雅……
人,可以不完美,人生,也可以不圆满。但是,我坚信,人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一定是一种完整性的存在。
“半个人”已不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让我们走出“半个人”的时代,迈向“一个人”的新时代。(郭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