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一个新名词,也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那就是“数商(DQ)”。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DQ(数商),你一定会被DQ(被否决、被淘汰)。
然而在中国,医生是不能谈到钱的,否则就是没有医德。在外界看来,医生就应该少花钱把病看好,最好是不花钱。在医疗市场化的今天,医院只能以科室为核算单位,并根据科室的经营绩效发给医生工资和奖金。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医保的监管扣款、医院的质量扣款,以后的医生如果不懂经济学,不谈钱,那一定是做不好医生的。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类产生、创造的数据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数据总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可以这样说,数据是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像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一样重要。2017年5月,通过“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与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战,以3比0的总比分获胜。仅仅过了5个月,“自学成材”的新阿尔法狗横空出世,而且它不再需要人类提供数据,在短短三天时间完成了近五百万盘的自我博弈,最终以100:0的战绩击败了此前的老版本。
美国FDA局长Robert Califf在一次心血管年会上做主旨演讲时,倡议医生掌握大数据分析技能,了解医疗成本核算问题。否则,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很难实现“回报”。
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做临床科研,还是进行医疗活动,都离不开数据和数据的分析应用。医生也要像数据分析师一样,不但会望闻问切,更得会加减乘除,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近年来,大数据解决方案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开始被广泛运用于医疗卫生领域。通过数据,可以把医学专家积累的宝贵经验,转化成标准化的知识基础,做到数据驱动医疗服务,从而大大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解决中国医疗领域存在的诸多需求。
目前,医生不得不重视病人诊疗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包括病人的基本数据、电子病历、诊疗数据、医学影像数据、医学管理、经济数据、医疗设备和仪器数据等。
而广义上的医疗数据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种是病人就医,第二种是临床研究,第三种是生命制药,第四种是可穿戴设备。
病人就医主要源于病人的体征数据、化验数据、症状描述、住院数据、问诊数据,以及医生对病人的临床诊治、用药、手术等数据。临床研究和生命制药主要是基础实验、临床研究中产生的数据,也包含病人产生的数据。可穿戴设备主要通过手环、起搏器、眼镜等收集人体的各种体征数据。
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以及海量存储和大数据的应用,已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和大势所趋。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医学、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等不断向传统医学发起挑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临床医生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模式。
大数据的发展要求医院要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把疾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等服务放在第一位考虑。随着人们期待更好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程全人健康服务也已经成为了医疗管理新模式的发展方向。
我想,未来的医生一定是数字化医生。2011年诞生于IBM的Watson智能医生,学习了美国凯特琳癌症中心及其他医疗机构的大量肿瘤病例,通览了三百余种医学专业期刊和二百多本肿瘤学专著,熟读了1500万篇以上的肿瘤相关学术论文,并且平均1~2个月更新一次。到2015年,其治疗决策与凯特琳癌症中心的专家相似度已超90%。时至今日,只要有一根网线和一台电脑,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输入病人的病情信息,在十几秒钟之内就能获得比肩世界顶级专家的治疗方案。
在不远的将来,当下的医生作为提供诊断和治疗的角色终将消失,未来的医疗服务将全部由机器人也就是AI医生提供。大约80%的医生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替代部分医生的工作或成为医生诊断的辅助工具。在外科学领域,自2000年起,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实施了超过500万例微创手术。而随着Mako智能骨科系统的装机,机器人骨科手术将全面铺开。
2015年,美国心脏病学家Eric Topol博士就曾在《病人将会看到你:医学的未来在你手中》一书中预言:病人会自己通过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对自己的心脏进行测试,并将心电图截图发给医生询问其意见。也就是说,人们在科技的影响下,会通过互联网或硬件设备收集有关身体健康的信息。
另外,对医生来说,DRG、DIP、FRG及配套年薪制的推行,将达到“腾笼换鸟”的效果,挤压药品和耗材上的虚高费用,提高医生的服务技术和劳务收入,让医生的收入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即当地人均GDP的3.5~4倍。在考核标准上,新的医保支付方式不再关注医生的“创收能力”,而是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学科建设和技术水平。
如何让DRG、DIP或FRG不成为卡脖子、扣奖金的手段?我想,临床医生需要关注合理医疗,尽量少用高值耗材、高价药品,尤其是辅助性药物的使用,让病人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通过合理的治疗,使得总的医保费用下降,病人的经济负担减轻,整体的医疗质量提升。因此,作为临床医生,既要关注指南共识,使用合理的治疗手段,同时还要关注药品与耗材本身的价格,才有可能使科室的整体运营变得合理。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医改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服务价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劳动价值。但是,现在的卫生经济政策依然是错位和扭曲的。所以要迫切解决“泥土当钻石卖,钻石当泥土卖”“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问题。生物医学模式认为药物和医疗设备是最宝贵的医疗资源,而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生态)医学模式认为,中国最宝贵、最稀缺的医疗资源是维护和促进国人健康的专业医务人员,而不是进口药、手术室耗材、高级医疗设备和实验室检查试剂。
医生诊疗疾病,最有价值的是医生和病人的交流沟通和提供健康咨询,但挂号费和诊疗费的收费标准还是比较低。国家进行药品、耗材、试剂集采,可以抑制药费高、耗材高、检查费高的“三高”现象,但依然改变不了医生工资低、护士工资低、手术费低的“三低”现象。高价值的医疗服务,偏离成本规律的低收费,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培养成本极高、工作负荷巨大、需求又极其强劲的医护资源,应该恢复其真实的价值,体现其劳动的价值和尊严。
值得注意的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数据往往与钱挂钩,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有人认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心无旁骛,心中只有对病人的关爱和为其解除病痛的渴望,而不能将与疾病无关的“钱”字引入思考的范围,更不能公开谈钱。只有这样,病人因没有“钱”的“第三者插足”,就会对医生充满信任与尊敬。事实果真如此吗?对于时下大力凸显“公益性”而又十分缺钱的公立医院,假如离开了这个“钱”字,连一个棉球一块纱布都无法得到。
我想,这是一个死扣,也是一个死结,必须由政府、社会、单位、个人一起来解。
另外,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公共卫生责任应由政府包办,或由政府向医疗机构按照实际付出进行购买,而不应该由医院从病人的收入中支出。
未来已来。大数据时代,我们不仅要有智商、情商和逆商,还要有数商,四者同等重要。(郭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