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时:48(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0学时,见习6学时)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它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学会采集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诊断,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1.专业知识方面 掌握基本的医学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及其他常用的诊断技术。了解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检验的目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专业能力方面 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并了解主诉、症状和体征的临床意义及其内在联系。能独立进行体格检查,检查结果基本符合患者实际。初步掌握心电图检查的操作,正常心电图的图像分析及改变的意义。
3.综合能力方面 能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和辅助检验等获得的资料结合基础医学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和推理,作出初步诊断、并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写出规范的完整病历。
熟悉: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作用、研究对象和内容,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
诊断学的地位、作用、研究对象和内容,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与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认识发热、胸痛、咯血、呼吸困难、水肿、腹痛、呕血、黄疸、意识障
碍等常见症状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特点,启发学生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熟悉:发热、胸痛、咯血、呼吸困难、水肿、腹痛、呕血、黄疸、意识障碍等发生机理、
(1)发热的发生机制、病因与分类、热型及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2)胸痛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3) 咯血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4) 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5) 水肿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6) 腹痛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7) 呕血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8) 黄疸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9) 意识障碍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课堂理论教学授课,医院临床见习结合问诊内容分组讨论展开,书写病历中体现。
重点:要求学生认识发热、胸痛、咯血、呼吸困难、水肿、腹痛、呕血、黄疸、意识障碍等常见症状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特点。
难点:呼吸困难、腹痛、呕血、黄疸、意识障碍的发生机理、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了解:了解病情发生发展的重要方法,问诊的技巧。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课堂理论教学授课,医院临床见习结合具体病例中的常见症状分组讨论展开。
掌握:视、触、叩、听四种方法在胸部及肺部的应用,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准确的
检查结果;能正确地叩出心界;掌握第一、第二心音产生机理,鉴别要点;早搏和房颤听诊特点;能正确测量血压,血压改变的临床意义;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腹部常见体征及临床意义;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通过临床实习熟悉肺部异常体
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第一、第二心音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心脏杂音听诊要点;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体表划线、分区及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神经系统检查内容。
了解:视、触、叩、听的检查方法;头、颈部检查顺序与方法,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
临床意义;奔马律、心脏杂音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辩别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奔马律和第三心音;心音分裂、开瓣音、心包叩击音产生机理,听诊要点及临床意义;脊柱四肢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的基本方法。
(4)颈部检查:外形与分区、颈部姿势与运动、颈部包块、颈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检查:胸部体表标志、胸壁、胸廓、乳房、肺和胸膜检查、心脏检查、血管检查。
(6)腹部检查:腹部体表标志和分区、视、触、叩、听检查。
(9) 神经系统检查:运动功能检查、感觉功能检查、神经反射检查。
课堂理论教学授课,每次理论课后分小组在实验室进行体格检查实验,随后在医院临床见习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分组讨论。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的正常值,增减变化的临
床意义;尿液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常用反映肾小球、肾小管功能的检查内容。粪便隐血试验临床意义;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要点。肝功能检查临床意义。
熟悉:粪便检查正常值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正常结果及临床
意义,常用肝功能检查的正常值。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钾、钠、氯、钙、血脂、心肌酶、肌钙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
了解:贫血形态学分类法;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沉的正常值
及其临床意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征,引起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其临床意义,出血性疾病常用检查的选用原则。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临床血液学检测:血液一般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形态变化、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尿液检查:一般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尿液的其他检查。
脑脊液检查:标本收集、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
浆膜腔积液检查:标本收集、积液的分类、积液检查项目。
肾小球功能检测、肾小管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查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蛋白质代谢试验、胆红素代谢试验、酶学检查、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肝癌及癌相关标志物的检查。
(6)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血脂测定、血清电解质检测、心肌损害相关实验室检查。
(7)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测定、抗“O”、C反应蛋白测定。
课堂理论教学授课,每次理论课后分小组在实验室进行实验,随后在医院临床见习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分组讨论。
重点:血液一般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形态变化、白细胞计数及分
类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尿液的一般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粪便的一般性状检查、隐血试验;脑脊液的标本收集、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浆膜腔积液的标本收集、积液的分类、积液检查项目。肾小球功能检测、肾小管功能检测;肝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掌握:心电图检查操作,心电图检查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了解: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电图特征,心电图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
心电图基本知识、心电图测量和正常数据、正常心电图、心房、心室肥大、心肌缺血与
ST-T异常改变、心肌梗死、常见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异位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
课堂理论教学授课,每次理论课后分小组在实验室进行心电图实验,随后在医院临床见习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分组讨论。
重点:心电图基本知识、心电图测量和正常数据、正常心电图、心房、心室肥大、心肌缺血与ST-T异常改变、心肌梗死、常见心律失常。
熟悉: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断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态度编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迹清楚的符合实际的病历。
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和内容。
重点: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迹清楚的符合实际的病历;
实践是诊断学学习中必要的环节。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今后的研究工作打基础,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以下实验,并认真做好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全身一般检查及头颅、颈部的正确检查方法及常见异常体征。
(二)实验内容 全身一般检查及头颅、颈部(甲状腺、气管、血管)检查。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手电筒、棉签、听诊器、标准化模拟病人。
(一)实验目的 掌握胸及肺部检查的正确检查方法及常见异常体征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听诊器、标准化模拟病人。
(一)实验目的 掌握心脏及血管检查的正确检查方法及常见异常体征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听诊器、直尺、血压计、标准化模拟病人。
(一)实验目的 掌握腹部检查的正确检查方法及常见异常体征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听诊器、直尺、血压计、标准化模拟病人。
(一)实验目的 掌握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的正确检查方法及常见异常体征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棉签、叩诊锤、标准化模拟病人。
(一)实验目的 熟悉正确的病史采集,掌握正确的病历书写格式
目的:在诊断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较全面地掌握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熟悉常见阳性体征,使其为临床各科学习及以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强调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强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将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巩固理论课讲授的知识。
任务:诊断学见习教学强调实践性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临床逻辑思维能力、临床实践技能、临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对理论课讲授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掌握问诊方法和技巧,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并熟悉常见阳性体征,掌握临床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从而为以后各科临床实习工作奠定基础,为学习其它临床各学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专科带教。学生分组进入病房,1位老师带5~7名学生床旁见习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规定的疾病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分组选择病人问病史和体检,老师进行补充和纠正,强调了互动式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并在教室中进行病例分析和讨论。
见习一、胸部、肺部、心脏及血管、腹部、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见习及病例讨论
④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视、触、叩、听体征。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16学时(实验10学时,见习6学时),分配如下表一、二。
表一:理论、见习、实验学时分配 ( 注:括号外为实验学时,括号内为见习学时)
注:实验要求包括必修、选修、其他;实验类型包括演示、验证、综合、设计等。
2.理论知识考试:闭卷考试,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50%;如果学院不组织期中考试,则期末成绩占70%。
3.实验成绩20%:其中实验平时成绩10%,实验考核成绩10%
4.平时表现成绩:10% (平时成绩由老师对学员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考勤记录等给予综合评价)
(二)临床见习考核:根据带教老师对实习生在实习中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评分。
期中考试及期末考试各一次后分别对学生成绩进行集中反馈。实验报告(10次)及平时测验后均进行针对性反馈。课堂提问及临床见习进行即时反馈。对个别学生要求单独反馈的则给予个体化反馈。
万学红,卢雪峰主编.诊断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1.邝贺龄,胡品津主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
2.陈新主编.《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3.万学红,卢雪峰主编.诊断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09
执笔人:徐志松 学科主任:胡学建 教学院长:朱小芳 院长:郭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