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ction(){ $('.menu .lm').mouseover(function(){ $(this).children('div').show();}); $('.menu .lm').mouseout(function(){ $(this).children('div').hide();}); })
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专业 >> 教学大纲 >> 正文

基础医学概论A2

2017年05月26日 00:00  点击:[]

课程编号:07132071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Basic Medicine (A2)

学 分:3.5

学 时:64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

授课对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

教学单位:医学院基础医学学科

修读学期:第2学期

一、教学任务

基础医学概论2包括病理学与药理学两部分。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病理学是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或转归及其与临床表现(体征、症状)的关系,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规律,使学生熟悉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一些规律及其原理,熟悉部分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熟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以及各类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的特点、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专业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不同疾病出现的临床表现及后果的基本能力;掌握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病变的能力;培养学生假设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

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敏捷判断与细心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绪论

1.目的要求:

(1)熟悉: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地位与作用。

(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建立学习主动性;病理学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内容与任务。

(2)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各专业的关系。

(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与实验病理学。

(4)病理学的观察方法与技术:传统方法与新进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病理学概念。

难点: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观看录像。

(二)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目的要求:

(1)掌握:适应的概念、类型及病理表现;变性的概念、类型及常见变性的病理表现;坏死的概念、形态学标志、类型及各型病变特点。

(2)熟悉:适应、变性、坏死的条件或机理,以及其结局或转归。

(3)了解: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凋亡的概念与形态表现。

2.教学内容:

(1)适应的概念,萎缩、肥大、增生与化生的概念、原因、类型及形态学表现。

(2)变性的概念,常见变性的原因、机制、形态学表现,变性在心、肝、肾等器官和组织的表现及意义。

(3)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类型及各型坏死的形态学改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坏死的概念及形态学改变。

难点:常见变性的类型与特点。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三)损伤的修复

1.目的要求:

(1)掌握:肉芽组织的成分、形态与作用、转归;骨折愈合的过程及其表现。

(2)熟悉:再生修复的概念;皮肤创伤愈合的类型及其表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3)了解: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与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影响创伤与骨折愈合的因素。

2.教学内容:

(1)再生的概念、类型、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成分、形态、转归、作用;瘢痕组织的形态及对机体的影响。

(3)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及基表现,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4)骨折愈合的过程与表现,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肉芽组织的形态及功能。

难点: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与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自主学习,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的病变与后果,肝、肺慢性淤血的病理表现;血栓形成的概念、各种血栓的形态、结局;栓塞的概念,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

(2)熟悉: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和影响;栓子运行途径及类型;梗死的类型及各型梗阻死的形态学表现。

(3)了解:其他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结局,常见器官的梗死及其影响。

2.教学内容:

(1)静脉性充血(淤血):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肺、肝淤血的原因、表现。

(2)血栓形成:概念、条件与机制,形成过程与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3)栓塞:概念、栓子运行途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4)梗死:概念、原因与条件,类型及病变表现,影响与结局。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肺、肝淤血的病理变化。

难点: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自主学习,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五)炎症

1.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病变,变质与增生的形态学表现,渗出的过程、病理变化。

(2)熟悉:炎症局部表现与全身症状,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急性炎症各种类型的病理表现,肉芽肿性炎及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病变特征。

(3)了解:炎症的原因,炎症的意义,炎症的结局。

2.教学内容:

(1)炎症的概念,包括定义、意义、原因。

(2)炎症的基本病变:变质,渗出与增生。

(3)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4)急性炎症: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的渗出与吞噬作用,类型及各型的病理变化,举例;结局。

(5)慢性炎症:一般慢性炎的病变特点,肉芽肿性炎的概念、常见原因、类型,举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难点:急性炎症的渗出过程。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六)肿瘤

1.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命名原则与分类,肿瘤的形态结构、异型性,生长与扩散方式,癌与肉瘤的区别,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

(2)熟悉:肿瘤的分级与分期,常见肿瘤(上皮性良、恶性各型,间叶性良性与部分肉瘤如骨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等)的类型及病理表现,癌前疾病与上皮内瘤变的概念与类型。

(3)了解:肿瘤性增生、瘤样病变、交界性肿瘤的概念,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2.教学内容:

(1)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的特点。

(2)肿瘤的形态:数目、大小、形状、颜色、质地;肿瘤的结构:实质与间质。

(3)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分化与异型性的关系,细胞形态的异型性,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4)肿瘤的命名原则,分类。

(5)肿瘤的生长与扩散:生长方式、肿瘤血管形成,扩散方式、途径。

(6)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7)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交界性肿瘤。

(9)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与上皮内瘤变:概念、举例及形态。

(10)上皮性肿瘤:良性与恶性,常见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

(11)间叶组织肿瘤:良性与恶性,癌与肉瘤的区别,举例及形态。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肿瘤的异型性;肿瘤、肿瘤异型性、癌前病变的概念;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难点:肿瘤扩散的机制。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目的要求:

(1)动脉粥样硬化: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熟悉:脑动脉,肾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病理临床联系。

了解:主动脉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与后果。

(2)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掌握:冠心病的概念、病理变化;心肌梗死的病变类型、表现、合并症;

(3)原发性高血压:

掌握:高血压的标准与类型。

熟悉:良性(缓进型)高血压的发展过程及病变表现,心、脑、肾的病变及后果。

(4)风湿病:

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过程,风湿性心脏炎的病变表现。

熟悉: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

了解: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5)心瓣膜病:

掌握:心瓣膜病的概念,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的病理表现与血流动力学改变。

了解:其他类型心瓣膜病的病理表现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2.教学内容:

(1)动脉粥样硬化:概念、病理变化,主要动脉的病变。

(2)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部位,冠心病的临床病理类型,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合并症。

(3)原发性高血压: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4)风湿病:概念、,基本病理变化,风湿病各个器官的病变。

(5)心瓣膜病:概念、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的病变特点。

难点:冠心病的病变特点;二尖瓣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自主学习,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八)呼吸系统疾病

1.目的要求:

(1)肺炎:

掌握:大叶性、小叶性肺炎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合并症。

熟悉:间质性肺炎的病理变化。

了解:各种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和肺气肿的病理变化。

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相互关系。

(3)肺硅沉着症(矽肺):

掌握:肺硅沉着症病变特点、分期与并发症。

了解:肺硅沉着症病因与发病机理。

(4)肺心病:

掌握:肺心病的概念及其病变特征。

了解:肺心病的原因、机制。

(5)鼻咽癌和肺癌:

掌握:常见鼻咽癌和肺癌的大体类型及各型形态特征。

熟悉:扩散途径及并发症。

2.教学内容:

(1)肺炎:大叶性、小叶性肺炎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合并症;间质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各种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和肺气肿的病理变化。

(3)肺尘埃沉着症:肺硅沉着症的病变特点、分期与并发症。

(4)肺心病:心、肺病变特征。

(5)鼻咽癌和肺癌:常见大体及镜下类型,各型形态特征,扩散途径及并发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

难点:肺心病的发病机制。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九)消化系统疾病

1.目的要求

(1)胃炎与消化性溃疡:

掌握: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及病理特征。

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与病理特征,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2)病毒性肝炎:

掌握:肝炎的基本病变与各型肝炎的病理特征。

熟悉:各型肝炎的病理临床联系。

了解:病因与发病机理,各型肝炎的转归。

(3)肝硬化:

掌握:概念、类型(门脉性、坏死后性和胆汁性)及其病理表现,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病因、发病机理与结局。

(4)消化系统肿瘤:

掌握:食管癌、胃癌、肝癌的大体及镜下类型,早期癌的概念。

熟悉:好发部位其扩散方式与特征。

了解:病因与诊断方法。

2.教学内容:

(1)胃炎:类型,病理变化。

(2)消化性溃疡: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病因及发病机制。

(3)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类型。

(4)肝硬化:概念,分类:①门脉性肝硬化: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②坏死后性肝硬化:病因、病理变化。③胆汁性肝硬化,病因、病理变化。

(5)食管癌、胃癌、肝癌的大体及镜下类型,早期癌的概念,好发部位,扩散方式与特征。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病变特点。

难点: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自主学习,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十)泌尿系统疾病

1.目的要求

(1)肾小球肾炎:

了解: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类型。

(2)肾盂肾炎:

掌握:病理变化与病理临床联系。

熟悉:感染途径与诱因。

了解:结局。

(3)泌尿系统肿瘤:

掌握:肾细胞癌、膀胱乳头状肿瘤的病理特征。

了解:肾细胞癌、膀胱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表现。

2.教学内容:

(1)肾小球肾炎:概念,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2)肾盂肾炎: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分型:急性和慢性肾盂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与合并症。

(3)肾细胞癌:概念,原因,分类和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4)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概念、好发部位,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肾小球肾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难点: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十一)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1.目的要求

(1)子宫颈疾病:

掌握:子宫颈炎的病理变化;子宫颈非典型增生、原位癌、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子宫颈癌的大体与组织学类型。

熟悉:子宫颈癌演变过程。

了解:子宫颈癌的扩散方式与病因,癌前病变。

(2)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掌握: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的病变特点与区别

熟悉:发展与扩散方式。

(3)乳腺癌:

熟悉:乳腺癌及病变特点。

了解:扩散方式。

2.教学内容:

(1)子宫颈疾病:慢性子宫颈炎的病理变化;子宫颈非典型增生、原位癌、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子宫颈癌的原因,组织发生,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扩散途径。

(2)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理变化,发生机制、预后及转移。

(3)乳腺癌:分类,非浸润性癌的类型和浸润性癌的类型,转移途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病变特点。

难点: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的区别。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十二)内分泌系统疾病

1.目的要求

(1)掌握: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瘤与甲状腺癌概念及各种类型与病变特征。

(2)熟悉: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瘤与甲状腺癌的病理表现。

(3)了解: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瘤与甲状腺癌的原因。

2.教学内容:

(1)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2)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3)甲状腺炎:恶急性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的病理变化。

(4)甲状腺腺瘤:病理变化。

(5)甲状腺癌:组织学类型及各自病理变化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

难点: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的区别。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十三)神经系统疾病

1.目的要求

(1)掌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一般生物学特征。

(2)熟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常见类型及病变特点。

2.教学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一般生物学特征,常见肿瘤类型及特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一般生物学特征。

难点:常见肿瘤类型及特点。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十四)传染病

1.目的要求

(1)结核病:

掌握: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各型病变特点。

熟悉: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的区别。

了解:病因与发病机理,肺外结核病。

(2)伤寒:

掌握:伤寒的基本病理变化及肠道病变特征。

熟悉:临床表现与肠外病变。

了解:病因与传播途径。

(3)细菌性痢疾:

掌握:细菌性痢疾的类型及病理特征。

熟悉:临床表现。

了解:病因与传播途径。

2.教学内容:

(1)结核病: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转化规律。①肺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病理变化,继发性肺结核病;类型:肺结核病血源播散所致。②肺外结核病:肠、腹膜、脑膜、胸膜,泌尿生殖系统和骨关节及淋巴结结核,病变部位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

(2)伤寒: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细菌性痢疾: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核病的基本病变。

难点: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的区别。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多媒体课件、板书讲授,标本与切片观察,专业应用分析与讨论。

(十五)药理学总论

1.目的要求

掌握:药理学、药物的基本概念;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药动学的基本参数——生物利用度,半衰期。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的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药物作用机制-受体学说。

熟悉:药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一级动力学过程和零级动力学过程的区别及临床应用。药物的量效关系,安全性评价指标和毒性指标。

了解:新药研究与开发;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转运方式及影响因素。

2.教学内容

(1)药理学与药物的概念

(2)新药的研究与开发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4)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液pH和药物pKa对药物简单扩散的影响;首关消除;结合型药物特点;酶诱导剂与酶抑制剂;肝肠循环;消除半衰期(t1/2);生物利用度(绝对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药物作用及其药理效应;基本作用类型(兴奋、抑制);不良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安全性评价指标如治疗指数(TI);亲和力与内在活性。

难点:稳态血药浓度(Css);一级消除动力学与零级消除动力学的区别。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竞争性拮抗药与非竞争性拮抗药。

4.教学组织形式

讲授法;案例问题教学;讨论教学

(十六)抗病源微生物药与抗恶性肿瘤药

1.目的要求

掌握:青霉素G和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抗菌谱、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共同特点。常用抗肿瘤药物单方和复方的应用概况以及组方依据。

熟悉:半合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应用特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各药的作用特点,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植物药、激素、铂类、酶的主要药理作用、应用、不良反应的特点。

了解:青霉素G、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用药原则及应用注意事项。

2.教学内容

(1)b-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抗菌作用抗菌谱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2)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区别;第1代—第4代头孢菌素的区别。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不良反应的共同特点。

(4)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的抗菌作用、应用与不良反应特点。

(5)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植物药、激素、铂类、酶的主要药理作用、应用、不良反应的特点。

(6)常用抗肿瘤药物单方和复方的应用概况以及组方依据。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青霉素G和半合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应用与不良反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内过程、抗菌作用、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共同特点;常用抗肿瘤药物单方的药理作用、机制、应用特点和抗肿瘤复方药物的临床应用。

难点:以上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抗肿瘤复方药物的组方依据。

4.教学组织形式

案例问题教学;讨论教学;讲授法

(十七)诊断用药

1.目的要求

掌握:诊断用药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硫酸钡、碘化油、碘海醇、碘佛醇、碘普胺、钆喷酸普胺等多种诊断用药的作用与临床应用。

熟悉:硫酸钡、碘化油、碘海醇、碘佛醇、碘普胺、钆喷酸普胺的不良反应。

2.教学内容

(1)诊断用药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2)硫酸钡、碘化油、碘海醇、碘佛醇、碘普胺、钆喷酸普胺等多种诊断用药的作用与临床应用。

(3)硫酸钡、碘化油、碘海醇、碘佛醇、碘普胺、钆喷酸普胺的不良反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诊断用药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硫酸钡、碘化油、碘海醇、碘佛醇、碘普胺、钆喷酸普胺等多种诊断用药的作用与临床应用。

难点:以上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抗肿瘤复方药物的组方依据。

4.教学组织形式

案例问题教学;讨论教学;讲授法

(十八)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实验一 细胞、组织的损伤与适应,损伤的修复

(一)实验目的

观察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组织细胞的坏死类型和组织修复的标本和切片,掌握各种组织和细胞的适应和变性的形态学特性,坏死的类型及其表现,肉芽组织形态及其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

1.大体标本:心肌肥大、子宫萎缩、肾皮质压迫性萎缩、肾细胞水肿、肝脂肪变性、足干性坏疽、手湿性坏疽、脾凝固性坏死、 肺结核干酪样坏死、 脑液化性坏死等

2.病理切片:肾细胞水肿、肝脂肪变性、肠上皮化生、肉芽组织、、肺结核干酪样坏死等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显微镜、投影仪、电脑、病理切片、大体标本、挂图等

实验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

(一)实验目的

观察内脏淤血、出血、血栓、梗死的标本和切片,认识和掌握局部组织或器官的淤血、出血、血栓、栓塞与梗死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影响;观察各种炎症的大体标本和切片,包括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增生性炎,掌握炎症的病理类型。

(二)实验内容

1.大体标本:急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脾贫血性梗死、肠出血性梗死、脾破裂出血、脑膜出血、混合血栓、蜂窝织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伴胆囊积脓、肺脓肿、脑脓肿、喉、气管、支气管白喉、结肠息肉、胃窦部息肉、亚急性重型肝炎、胸膜粘连等

2.病理切片:慢性肺淤血、混合血栓、慢性肝淤血、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炎性息肉等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显微镜、投影仪、电脑、病理切片、大体标本、挂图等

实验三 肿瘤

(一)实验目的

观察肿瘤的各种形态、大小、数目、颜色、质地等,熟悉肿瘤的一般形态;观察鳞癌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切片,掌握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生长速度、生长方式及肿瘤的扩散途径;观察常见良恶性上皮性和间叶性肿瘤的标本切片,掌握良性上皮性肿瘤,恶性上皮性肿瘤(癌)的类型,良性间叶性肿瘤和肉瘤的类型,良恶性肿瘤癌与肉瘤的鉴别要点。

(二)实验内容

1.大体标本:皮肤乳头状瘤、大肠息肉状腺瘤、乳腺纤维腺瘤、卵巢粘液性囊腺瘤、阴茎鳞状细胞癌、乳腺癌、胃癌、纤维瘤、脂肪瘤、子宫平滑肌瘤、血管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2.病理切片: 皮肤乳头状瘤、腺癌、鳞癌、平滑肌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显微镜、投影仪、电脑、病理切片、大体标本、挂图

实验四 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的内脏器官的病变,风湿病的心肌炎,心外膜炎和心瓣膜病的大体或镜下改变,掌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观察各型肺炎、肺癌等的标本和切片,掌握上述疾病的病理变化;观察胃肠疾病(溃疡及肿瘤)的标本切片,掌握胃溃疡的病理表现,良性与癌性溃疡的区别,消化道常见肿瘤的病理表现;观察肝硬化、肝癌的标本,掌握肝硬化、肝癌的病变特点、病理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二)实验内容

1.大体标本:主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高血压病脑出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左心室肥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伴狭窄、室间隔缺损、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硅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肺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食道癌、结肠癌、门脉性肝硬化、脾肿大、胆汁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等

2.病理切片:主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肌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胃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显微镜、投影仪、电脑、病理切片、大体标本、挂图

实验五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传染病

(一)实验目的

观察宫颈癌和子宫体癌、滋养细胞肿瘤、乳腺癌的标本,掌握上述肿瘤的病理变化特征;观察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甲状腺瘤和甲状腺癌,掌握上述疾病的大体特征。观察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原发性、继发性和肺外器官各种结核的标本,掌握各种类型结核的病理变化特征及其临床表现。

(二)实验内容

1.大体标本:慢性子宫颈炎、子宫颈癌、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癌、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癌、卵巢囊腺瘤、卵巢囊腺癌、乳腺癌、畸胎瘤、甲状腺炎、胶样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甲状腺癌,肺结核原发综合征、粟粒性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结核球、肾结核、肠结核、睾丸附睾结核、大网膜粟粒性结核、脾粟粒性结核等

2.病理切片:葡萄胎、子宫颈癌、乳腺癌、甲状腺肿、甲状腺乳头状癌、粟粒性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等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显微镜、投影仪、电脑、病理切片、大体标本、挂图

实验六 临床病理讨论

(一)实验目的

通过临床病理讨论,掌握常见肿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肿瘤的常用检查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介绍病史

2.观看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多媒体形式)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临床病理资料、投影仪、电脑

实验七 造影剂的作用及其中毒解救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动物给药剂量的换算。

2.熟悉常用实验仪器和器材的使用;配伍禁忌;处方的一般知识;药物的一般知识。

3.了解实验药品的配制。

(二)实验内容

造影剂的作用及其中毒的解救是通过药品实物的展示,案例,阅读药品说明书,学生PPT展示和相互讨论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常用药品的实物展示;机能实验室。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践16学时.

建议自主学习12小时。

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合计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3

1

4

(二)损伤的修复

1

1

2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

1

3

(四)炎症

4

1

5

(五)肿瘤

6

4

10

(六)心血管系统疾病

4

0.5

4.5

(七)呼吸系统疾病

2

0.5

2.5

(八)消化系统疾病

4

1

5

(九)泌尿系统疾病

1

0

1

(十)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1

0.5

1.5

(十一)内分泌系统疾病

1

0.5

1.5

(十二)神经系统疾病

1

0

1

(十三)传染病

2

1

3

(十四)药理学总论

8

0

8

(十五)抗病源微生物与抗恶性肿瘤药

6

0

6

(十六)诊断用药

2

0

2

(十七)药理学实验

0

4

4

合计

48

16

64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开课

学期

实验要求

实验

类型

实验一

细胞、组织损伤与适应,损伤的修复

2

必修

验证

实验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

2

必修

验证

实验三

肿瘤

2

必修

验证

实验四

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

2

必修

验证

实验五

生殖、乳腺疾病、内分泌疾病、传染病

2

必修

验证

实验六

临床病理讨论

2

必修

验证

实验七

造影剂的作用及其中毒解救

(实物演示+学生讨论)

4

必修

验证

注:实验要求包括必修、选修、其他;实验类型包括演示、验证、综合、设计等。

自主学习内容

建议时间

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

2小时

心肌病和心肌炎

2小时

阑尾炎

2小时

寄生虫病

3小时

作用于消化系统药—抗溃疡病药

3小时

合计

12小时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

总成绩=期终考试成绩×60%+(期中考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20%。

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平均成绩。

六、教学反馈

每章节授课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修改后定期向学生反馈作业出现的问题,每学期不少于六次。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各一次,考后反馈。

七、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教 材: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杨宝峰(主编).药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教学参考资料:

[1]倪衡建(主编)基础医学概论(上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2]诊断用药自编讲义

[3]王恩华主编.病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执笔人:葛建荣、俞朝阳 学科主任:俞爱月 教学院长:朱小芳 院长:郭航远

上一条:影像核医学A 下一条: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A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