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地给每一副护目镜涂上防雾剂,高春华一刻都没有空着,转身又仔细地检查起同事的防护用品穿戴,温柔的声音里满是关切。
“来,转身我看下。”
“进去前自己都对着镜子再检查一遍哦。”
“好,可以了,注意安全,加油!”
随后她戴帽子、口罩、护目镜,穿防护服,走进隔离病房,作为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她抢救病人的同时还需要管住现场医生护士的安全。
疫情当前,这位参与过H1N1甲流、H7N9禽流感和非洲埃博拉救治任务的白衣天使,和自己的团队一起,义无反顾地逆行隔离病区,投入到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
“我毕业就在ICU工作了,26年了,不去里面,我去哪里?”
危重患者转运,她经验丰富
“滴滴滴”呼吸机发出警报声。“停停停,病人咯血了,快!”穿着严密的防护服,高春华的眼睛却时刻紧盯着监护仪,稳住转运车,紧急开始抢救!“好了,好了。”一顿精密的配合后,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医护人员快速将他送进转运通道。这惊险的一幕发生在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高春华正和同事们护送一位转运来的危重症患者到之江院区ICU。常人眼中几层楼的距离,在高春华他们看来,却步步惊心、险象环生。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捉摸不定,变化往往就在一瞬间,转运途中会遇到什么,根本无法预估。
高春华在监护室护理病人
接送新入院危重患者,护送患者做检查、做治疗,尽管这样的转运已经有过好几次了,每一次的预案都已经很详细,但有着多年重症病人转运经历的她深知:现场远比预案凶险,这样的转运需要她。
好在是有惊无险,晚上9点多转运顺利结束,而高春华的工作远还没结束,“今天出来还算早的,我马上要跟蔡主任去汇报工作,一些工作还要细化。”
她的严谨和尽责,同事们都看在眼里。“刚接收病人的那天,高老师从早上7点多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才休息。”ICU护士李星杰告诉我们,最神奇的是,4个小时后,他又在工作区见到了高春华,精神满满。
可他不知道的是,高老师不是超人,她只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柔软藏于内心,把坚强展示给他人。有一次护送一位突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去做血管造影,就在检查室外等待的片刻,她就这么坐着睡着了,而在病人检查结束前,她突然惊醒,这片刻的休息仿佛为她注入了新力量,转身又投入到工作中。
快节奏的监护室,护理也要有温度
的确,从7点起床一直忙到深夜,这是高春华最近20多天来的日常状态。1月23日,收到通知:之江院区可能作为集中救治医院收治全省重症及危重症患者,高春华和同事就忙开了。彼时的之江院区ICU,病床、设施设备都还没到位,按照计划它原本将于春节后才投入运行。紧急启用,无异于快速“垦荒”,高春华和同事们在3天时间内完成了院感分区、仪器设备调试、流程制定、人员培训等工作。1月27日,之江院区ICU收治了第一个危重症患者,重症监护室就这么“开科”了,高春华的战疫真正打响。“特殊时期,我们这是‘凑拢班子’,监护室节奏又很快,不能有任何差错。”为了这句话,她每天除了睡觉,其他时间几乎都在隔离病区。早上7点半到科室后,仔细查看前一晚的病历记录,把每个人的病情了然于胸。
“17床,可能要插管。”
“22床,已经拔管了,要关注精神状况。”
随后进行的院内专家组视频会诊,只要有空,高春华就会去参加,了解记录每个病人的病情进展,“我们每天有大量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去做,要了解病人当下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掌控全局。”
等到听完病情分析已经是中午了,匆匆吃完午饭,就进入隔离病房了。
“病人要上ECMO了!”“来了来了!”对那些最危急的患者,高春华会给予更多的精力,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除了疾病带来身体上的苦痛,他们的心理也非常需要关照,护理也是有温度的。”尽管病房的事琐碎复杂,在她的管理下却井然有序。“你叫别人做,你得自己去做,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监护室护士盛运云告诉我们,高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就是个很细腻的人,“比如阳光从窗帘缝中照进来,这些危重病人可能会不舒服,但又不能用语言表达,她会让我们去特别关注。”
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还有,ICU里有一位皮肤感染的病人,都是高春华拱着腰亲自为他换药,每一个动作都要注意消毒,预防感染,整个操作下来,她有时候腰都直不起来。在大家眼中,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在这次疫情中,她“永远站在离患者最近的地方”。
5年前的记忆遥远而深刻
戴好口罩和护目镜,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病房……这熟悉的一套动作,一下子就把高春华的思绪拉回到5年前。2015年,同样也是1月份,她受命于危难之际,远赴西非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疫情。
关于埃博拉的记忆,已经很遥远的,但正是有过这种经历,这一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也有很多心得,“关键细节一定要做好,否则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引发一连串的反应。”她常常和同事分享,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工作时要考虑全面,“很多人焦虑是因为面临不可控因素,考虑全面就可以把这些因素降到最少。”
高春华抗击埃博拉。
关于埃博拉的记忆,还有一封被编入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材的家书。“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一个国人的奉献”“人总要有点精神的”“任何时候团结合作都是工作制胜的法宝”,这是当年出征时,高春华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转眼5年,当年面临小升初的儿子,如今已经在读高二了,马上就面临高考。对儿子,她始终存有愧疚,“以前陪他的时间太少了,现在他长大了,我这个一天到晚不着家的老妈,他也不需要我陪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虽然语气很平静,但心中定有千般滋味,而对儿子的期望也很简单:做一个正直的人,人品要好!
业务管理两手抓,这位大姐姐不一般
毕业后就在浙大一院监护室工作,过去26年,高春华几乎将心思全都放在了工作上。
这几年,随着之江院区投入使用,余杭院区开业在即,监护室招聘了很多护士,目前她手下共负责管理110余名护士,ICU护士上班最重要的就是监护病人,当然除了这些常规工作,高春华还尽量去挖掘每个人的擅长之处,开发潜能、发挥特长,“这一次我们有19个年轻主力在之江院区监护室,还有去到武汉前线的。”说起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她又情绪高涨。
“高老师属于埋头苦干型的,哪怕是教训我们也是很温柔的。”盛运云告诉我们,高春华有一种“别样的严厉”,对新入职的同事,尽管已经通过考核能独立操作了,但她还是会站在边上观察、纠正,如果谁犯错了,她也会一肩扛下来,然后再耐心地指导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到更好。“她让我们把她当成大姐姐,我们大小事都会找她商量,都很信任她。”
除了管理,高春华在业务上也有很多自己独到的想法。在ICU里上治疗很容易,但撤治疗却是最难的,经过数次尝试,她成功地在国内率先推行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早期运动,改善病人预后和床位周转率,目前浙大一院监护室的平均住院日在6天左右,从全国来看都是很短的。她的这套方案既有利于患者康复,也有利于科室运转,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认可。
这篇文章的写成,断断续续叨扰了高老师好几次,但无论什么时候,她都给人一种“打满鸡血”的感觉。26年如一日,“这就是一种情结吧!”高春华说。
(高春华系我院1994届护理专业毕业生)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MyNzc3MA==&mid=2649833309&idx=1&sn=b3717ecbd32fc9b38a4e26c7001bdb3e&chksm=bea26e6889d5e77e651f16c7dd15ecda25be183b1e40d8e2cfdf134b162e0509f3e788b6883d&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82884245824&sharer_shareid=6e7a4cda63ea3ec02b164c540ec87a6d#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