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院和校附属医院一起组织开展“学院老师下临床,临床老师进课堂”这项举措以来,我组织药理学教研室的老师们,请进来,走出去,与校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等临床教师开展新冠肺炎用药、学科整合型PBL课程的案例探讨、“课程思政”课题、平行病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受益匪浅。
一、更新了观念和知识,提升了基础教师本科教学中的临床技能授课水平。为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冠肺炎疫情下抗病毒肺炎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我们邀请校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陶学芳主任做了“新冠肺炎药物的治疗”的讲座,陶主任从新冠肺炎0号病人的起源、无症状感染者的特点和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等作了详细的讲解;针对老师们提出如阿司匹林较大剂量抗炎、大剂量抗风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等问题,陶主任指出,这尽管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实际使用时,病人的胃肠反应比较常见,难以坚持服药,已经被“芬必得”等药物所取代。再如,氨茶碱可用于当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哮喘难以鉴别时的治疗,陶主任解释道,这尽管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但实际上,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哮喘比较容易鉴别,而且氨茶碱的安全范围小,不良反应与毒性都比较大,临床基本不用等。这为药理教研室全体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基础与临床的对接课,也为教研室教师在药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开展药物使用提供了好的范本。
二、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融合,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学科整合型PBL课程是一门基础与基础、基础与临床双向整合的课程,为提高课程案例的可操作性、创新性和高阶性,我们多次下临床,向附院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等主任专家请教,他们运用丰富的临床知识给予案例的精心的指导和把关,特别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征集案例时,专家们对于案例的再次修改、提供了精准的影像资料和心电图资料。此外,我们同附属医院老师共同讨论“课程思政”课题的申报和讨论交流关于平行病历等相关事宜,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历,更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使理论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这对于正在为临床医学专业授课的非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的教师了解、熟悉临床,提高授课的专业针对性,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将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三、切实把“医教协同”工作落到了实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双向课程整合的背景下,医教协同有助于基础医学与临床相关科室的整合,拉近了学院基础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的距离,相互融洽的关系为进一步的讨论打下基础。作为医学院校要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提升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老师下临床 临床老师进课堂,“医-教”协同能够使基础医学更好地为临床服务,而临床医学教学更能走向前列,实现“医-教”融合、协同育人。(药理教研室:俞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