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

上一条:医患“鱼水关系” 需要合力维护 下一条:医患“鱼水关系” 需要合力维护

关闭

疲于应对的医生,如何能成为有情怀的人

2014年06月15日 00:00  点击:[]

燕尾帽成“美丽的负担”

“可自行设计护士服(可不设计燕尾帽)。”5月6日,山东省青岛市护理学会下发的《白衣天使工装展示大赛通知》中的这句话引发不少议论:难道护士燕尾帽真要取消了吗?

国内早有相关机构对“是否该取消燕尾帽”这一话题展开过调查和研究,发现有90%的护士认为应该取消在护理工作中佩戴燕尾帽的规定。其中原因就像网友“Angel_seaver”说的那样,“不便清洗,不易晾干,还经常遇到燕尾帽跑了要掉的情况”。网友“Amyjun”反映说,“燕尾帽经常会与输液架等蹭碰,妨碍操作”。国外也有调查显示,35.6%的护士因长期佩戴燕尾帽,压发际处头发会出现职业性脱落的情况。而且,普通公众也觉得护士摘掉燕尾帽“可行”。网友“当妈还卖萌-CC”说起她3岁的儿子,就是“看到没带帽子的护士阿姨,便不那么吵闹了”。

尽管在一些人看来燕尾帽俨然成了“美丽的负担”,但也有“反对派”力挺。“北大医院傅晓瑾”觉得燕尾帽是一种“职业标志”。“CathNing”的老师也一直将帽子和南丁格尔神灯一起“供着”。“花大夫”则告诉我们,美国护士几十年前就从白衣服、白帽子的传统中解脱了出来,但在正式场合下还是要佩戴。“倪妹等于你妹”则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没有配置燕尾帽的新工作装,并称:“取消帽子也不知是对是错,但如果我们头发乱糟糟的,可能还是要戴上。”就像“守财鱼”说的,“燕尾帽不一定要取消,但要重新设计,更实用、整洁、美观”。

专家该不该有傲气

近几天,华西医院心内科医生杨庆的一条微博让众网友纷纷点赞:“一些专家脸上总浮现着一些傲气,这并不好。确实,专家总是被人求。但我觉得被人求者更应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求助者的无奈。我始终觉得,因为被求助而获得的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真正的尊重是对方不求助于你时对你的尊重。”

很多网友都觉得这话说得透彻、深刻。“特困生mxj”对一些所谓的专家缺乏对患者起码的尊重表示极度反感。“河北医大二院实习生刘洪泽”也明言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这样“骄傲”的医生:“他们不懂得尊重,最多只能算是专业技术人员,离专家还差一大步。”也有人将专家的傲气与医患关系联系起来,认为这也是造成纠纷的源头之一。

“随波逐流的浪花朵朵”三言两语描述出了他心目中的专家形象:“有平易近人的气质,能倾听,尊重他人,帮扶下级,不咄咄逼人。”有些专家还理性地给自己定了位:“有人称我医生,有人叫我专家,但我更喜欢‘慈善志愿者’的称呼。”更有人把没有傲气视为一种“处世态度”。“爱吃个糖的老肖”感叹,“生活中大家都多有不易,应该多点谦和,少点为难”。当然,也有人坚持医生这个职业应该保有一些傲骨,不该八面玲珑。“儿科医生林刚曦”觉得只有这样,知识分子才能一心追逐学问和真理。值得注意的是,“有傲骨不等于有傲气,且傲骨针对的多为权贵而非弱势者”。

医生超负荷工作10年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近期发布的《2013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公报》显示,去年北京市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服务量较上一年分别增长10.9%和8.3%,明显高于医生、护士数量的增长(4.9%和6.3%)。

医护人员超负荷早就是一个陈年老话题了,但凿凿数据还是引发了很多吐糟。网友“晨雨桥”本是各种恐怖片的粉丝,但自从做了医生,“超时超负荷的工作让心脏再也经受不起来自恐怖片的压力了,它需要好好休息”。“吉扑猫”特别怀念以前在门诊有时间和病人聊天的时光,“或许只是听他们哭诉一下悲催的生活,半小时也许就能在他灰暗的心里留下一束光”。他说,疲于应对的医生,更像“马车底下的轱辘,而不是有情怀的人”。

医护人员的辛苦,也被患者看在眼里。“刀刀2011”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一次看病经历:“密密麻麻”的一群病人“嗷嗷待哺”地盯着诊室,“医生工作节奏之紧凑超过火车站售票员”。还有一位名为“时代迷思”的网友分享了一张难得的照片:早上6时20分,做了一夜脑外科手术的几位医生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20分钟后,他们又爬起来带病人做CT去了。”他补上的这句话让大家更觉心酸。对于重压下的医护人员来说,他们不仅需要体谅和包容,更需要对解决路径的探求。就像“谢汝石医生”一样,期待有一天,“大医院人满,小医院等人”的现象不再。

[后退]
主办:中共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委员会 | 联系电话:0575-88345787 | 浙ICP备05845127号
未经讲堂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