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

上一条:程莘农:一元挂号 一腔热忱 下一条:陈绍洋:行已远,精神在

关闭

患者盼大夫查房,就像盼望阳光

2015年11月20日 00:00  点击:[]

患者盼大夫查房,就像盼望阳光 对话背景:这是一场特殊的医患对话。作家文昕女士于2004年被确诊为乳腺癌,其间多次复发转移。在发生脊柱骨转移并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骨科主任于胜吉的手术治疗后,她又一次重获新生。重新回到健康状态的文昕产生了一个自觉“唐突”的想法,就是希望以作家的身份和于胜吉探讨一些她本人以及读者都普遍关心的问题,以期帮助包括她自己在内的众多患者更多地理解医学,信任医生。文昕兼具患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也使得这次访谈有了更加独特的视角。

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去承受治疗带来的伤痛和改变

文昕: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医闹”恶性事件的报道,甚至一些医护人员被患者或家属杀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医生已是拼尽全力地工作却依然不被理解和认可的时候,您是怎么想的?

于胜吉:发生医患恶性事件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已经成为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必修课。如何改变现状,这个问题已经超越医学范畴,成为社会学的一部分。我认为,彻底改革现行的医疗体制,重建并增强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改变医患关系的根本。

医学科学是在发展中前进的。没有哪一种治疗百分之百绝对安全。一般,大多数患者都会问:“这个手术的成功率是多少?”医生会解释:“就算这个手术的成功率是99%,但碰巧不成功的一例就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那就是100%。”当然,谁也不希望这1%的概率落在自己头上。根据我的经验,对术中和术后出现各种各样不能预料的风险,大部分患者还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面对,马上就去质疑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因此,医生也应该换位思考。当一些患者和家属出现不理解甚至冲动的情况时,首先要理解对方,要有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还要全力救治患者,不能回避,要尽到医生的责任。我相信,只要本着这个精神去做,我们是能赢得绝大部分患者和家属的心的。

文昕:大夫向患者提前细致地解释一些问题,真的很有必要。比如像我这样一个算是明白的人,术后第四天居然向您打探消息:为什么还是一直感觉疼痛?我自己后来都不理解:不就是两天晚上睡不着觉吗?手术部位怎么可能不疼呢?就像这样正常的事情,患者可能都想不到。

于胜吉:是的,主刀医生大多是专家,可能没时间亲自跟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他的助手也没解释到位,那么一旦出现不好的结果,就有可能产生误解甚至纠纷。其实,每一位患者术后都需要一个康复的过程。他们有意见,就是因为对这样的结果没有预期,觉得病不但没治好,家里的钱也花完了。有些患者和他们的家庭由于长期患病带来的痛苦以及经济上的拮据,心理上很容易产生扭曲,甚至发展到对他人、社会的仇恨。一些家庭在经过艰难的求医问药、花光了积蓄,甚至债台高筑而亲人也没有留住之后,无助绝望,把这种怨恨直接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这是很可悲的。

就像你说的,提前让患者预知风险很重要。这种预先知情,应该是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去承受治疗带来的伤痛和改变,以防事先没交代,事后发生了解释不清的状况。

过几天去病房一趟,见他们一面,他们心里就能安稳几天

文昕:现在的患者都不愿意让年轻的实习大夫给他们做手术,我本人也是。那么,年轻人怎么能得到更多的机会上台?

于胜吉:的确,好多患者都是奔着我来的。但如果全部的手术都是我一个人主刀,那如何培养下级年轻大夫呢?每个专家都有他成长的过程。所以,我会把一些相对简单的手术让给下级大夫做,或者在我的指导下完成。要保证手术效果不出现任何偏差,也要尽可能做到让患者满意、放心。做医生光有技术是不行的,得让患者相信你。

文昕:这对我们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于胜吉:所以我经常对下级医生说,患者到我们这儿来,就是相信我们。不是说是唯一的希望,最起码他信任你;患者信任你,就要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大多数患者要求并不高,你每天去查一次房,给一个微笑,可能他就觉得满足了。

文昕:对,特满足。患者都盼着大夫查房,就像盼望阳光一样。

于胜吉:我也有同样的感触。以前在骨科病房,我一般一周去查两次房。我发现一个特有趣的事儿:每次查房我走到楼梯的时候,就听到病房里叽叽喳喳,说笑呢。等我一到病房,大家就都跑到自己房间静静待着,鸦雀无声了。后来一些患者家属跟我说:“于教授,我们等你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你一周来两次,我们见你一面不容易。”他们想见我一面,不是说我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药、更好的治疗,而是觉得我能来看看他们,就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就这么简单。

文昕:患者让医生看一眼,就觉得他这一天可以踏踏实实地过了。就这么简单?

于胜吉:那时候我就想,病人心里很需要医生,这么强烈!过几天去病房一趟,见他们一面,他们心里就能安稳几天。我觉得这是精神的力量。并不是说你的技艺多么高超,而是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安慰。

文昕:有时候患者信任您,配合就会好一些,承受痛苦的能力也会增加很多倍。好比说您如果没有跟我有过那几次术前谈话,真有可能我就不做手术了。后面,我无论碰见什么情况,哪怕是治疗没办法再打麻药了,那么疼,我也忍得了。因为我知道,是您在给我做手术,那是一种绝对的信任。

于胜吉:没想到医生的感染力这么重要!我经常引用美国特鲁多医生的一段铭言来鞭策自己和教育年轻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不管医学技术多么进步,生病和死亡依然无法避免。这一点,不仅医生要明白,患者也要理解,不能对医学尤其是对就诊的医院和医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015-04-10《健康报》

[后退]
主办:中共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委员会 | 联系电话:0575-88345787 | 浙ICP备05845127号
未经讲堂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