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

上一条:程莘农:一元挂号 一腔热忱 下一条:陈绍洋:行已远,精神在

关闭

郭子光:行医一生最快乐

2015年11月20日 00:00  点击:[]

郭子光:行医一生最快乐 5月17日晚,首届国医大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郭子光因病在成都逝世。老人生前曾表示:“此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快乐。而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病、带学生。”

1932年,郭子光出生在重庆荣昌县仁义镇的一个中医世家。郭子光从小随父亲学习中医知识,他记忆力超群,7岁便可熟背“药性三字经”和“汤头歌诀”;15岁上私塾,为医理精进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19岁出师悬壶乡里,很快崭露头角;24岁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专业本科,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临床出诊直至生命终点。

从医60年来,郭子光临床擅长内科疾病诊治,尤对心脑血管及肾系疾患颇多建树,屡起沉疴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全能型中医大师。他开明豁达,既能学习、欣赏西医之长,受其启发,创立并发展了中医康复学;还用外语研究中医的长处和创新,写出《日本汉方医学精华》,成为我国系统介绍日本汉方医学特点与经验的“独门宝典”。

“他总是想尽办法,变换各种方式让你理解他所讲授的内容。”学生们回忆,听他的课,感觉每一堂课都是第一课,都有新鲜感。下了课,他就带学生到门诊实际操练。“中医没有实验室,一切实验都在临床上;中医没有基础理论,一切理论都在临床上。”郭子光这样叮嘱学生。为了让学生有的放矢,郭子光要求熟经典,背处方,看病才有“手段”。一次,一位研究生跟着郭子光坐诊。查看病情后,郭子光说出《内经》上的一句话,结果这位研究生写不出来。“这怎么能行呢?”郭子光批评道。为了应对这种随时抽考,学生们不得不在平时下功夫打牢坚实理论基础,跟师出诊时打起十二分精神。

而事关学生的生活,郭子光的心又分外柔软温热。一次,郭子光在学校校报上看到一位学生写自己父亲的艰辛,颇为感动。于是专程找到校报编辑,请他转交200元钱给这位作者。2005年,他得知一名学校贫困女学生靠给同学送牛奶赚生活费,便联系到该班班主任,匿名向年级10名贫困学生每人捐助500元。此后,他每年请学校推荐贫困生,由他以“一位退休老师”的名义资助。这些资助,他都在信封上写下:“成功永远属于那些艰苦奋斗的人——赠给中医‘明日之星’”。有知情人问他为啥不让人知道,郭子光笑着说,“认不认识我没关系,好好学习今后让病人受惠就行了。”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老师极其注重德育。讲《中医各家学说》时,他必叙述每位医家的医德事实,反复论证医德与医术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他自己,也以切身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小时候看父亲、舅父出诊,特别感慨于他们的品德高尚,凡求诊者不论贵贱,一视同仁,遇赤贫者则送诊施药。”郭子光说,正是父辈的影响,让他在自己的从医生涯中把医术与仁术紧密结合。

在女儿郭维的印象中,父亲是最勤奋的。他始终保持一个习惯:白天出诊,晚上翻阅中医书籍,弄清当日所见疑难,对典型病案必做详细记录,有所发现就动笔记述。在巴蜀地区,郭子光有“多产作家”的美誉,共主编出版《现代中医治疗学》、《伤寒论汤证新编》、《日本汉方医学精华》等著作近20部,发表论文160余篇。“每次回家,都看见父亲在家里用钢笔写东西,有时候甚至熬更守夜地写。”郭维说,无论出名前后,父亲的文章“从不假人手”,决不挂名。200多万字的《现代中医治疗学》,就是他在70多岁的高龄,逐字逐句亲自修改、补充完成的。

2013年底,郭子光被查出患有肺癌。学校获悉病情后非常重视,希望他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但许是看多了生死,郭子光对自己的生死反而豁达。这位总是乐呵呵的儒雅老人说:“生命是快乐的,与其躺着接受治疗,不如快乐地工作。”他坚持出诊、带徒、进行学术交流。那些秉烛夜读的时光和绞尽脑汁的诊治,于郭子光像是一局局令人着迷的游戏,他从中收获成就感,更有无尽的快乐。

2015-06-05《健康报》

[后退]
主办:中共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委员会 | 联系电话:0575-88345787 | 浙ICP备05845127号
未经讲堂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