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博士论坛 | 向阳而“研”,青春正燃!

2025年10月26日 18:20  点击:[]

10月23日晚,我院团委科技部于二号楼217教室开展博士论坛。此次论坛讲座有幸邀请到蔡坤鹏博士给我们带来了以“从工科到医学的跨界之旅”为主题的讲座。

蔡坤鹏,国家级领军人才、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浙江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监,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兼聘研究员、天津大学绍兴智造院兼聘研究员。清华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历任国际血液诊断巨头希森美康株式会社中央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并在斯坦福大学/大阪大学从事Biodesign研究员。发表SCI论文11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

主要从事微流控芯片技术与超高通量细胞及纳米颗粒分析分选系统的研发,在稀有细胞检测、数字PCR液体活检、单细胞分选及再生医学平台搭建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率先提出并开发集成明视场与荧光成像的微流控流式显微系统,实现了高通量低损伤的稀有细胞富集分选;自主设计微流控数字PCR平台,实现了0.02%变异率超高灵敏度检测,相关技术已在疾病早筛中获得应用。先后开发多项的产业化系统平台技术,覆盖从原理验证到量产落地的全流程,合计贡献2亿元人民币以上产值。

这场博士论坛的讲座一开场,蔡坤鹏博士就用“为何选择医学”的互动提问,一下子勾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着,他聊起自己从工科领域跨界到医学创新的经历,分享了一路“破壁”的学习、研究与工作故事。

他还展示了自己研发的高通量微流控细胞分选系统,以及这款系统落地临床的超高通量循环微流控细胞分选仪——从成果到实际应用效果,直观体现出工科与医学交叉合作对创新的强大助推力,不仅能为临床诊疗带来新突破,更藏着不小的市场价值。

随后,蔡坤鹏博士以“创新的分类维度”为切入点,深入解析了创新的底层逻辑:需求与技术构成了驱动问题向成果转化的核心调控因子。他通过正反案例的对比论证,凸显了需求在创新链路中的锚点价值。

在案例分享环节,他以Rhythm公司为实践样本——该企业深耕心脏护理领域,针对临床短暂性心律失常患者缺乏低成本、长时程监测方案的痛点,成功研发便携式长时程心律监测设备。借此,蔡博士系统阐释了“创新=识别×发明×实施”的设计理念,以及基于这一理念的医疗器械全流程开发范式。

分享尾声,蔡坤鹏博士结合自身从工科跨界医学的实践轨迹,勾勒出医学生多元发展的职业图谱。他着重强调了“锚定自我价值坐标”“从兴趣到热爱再到坚守的成长进阶”“选择与行动的协同耦合”在个人发展中的深层意义。

博士论坛上,蔡坤鹏老师讲述了他从工科到医疗器械的跨界之旅,这场报告不仅是一个职业转型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科研思维与创新路径的深刻展示。整个分享的核心在于“跨界学习”与“融合创新”。蔡老师的分享,让我对科研的广度与深度有了新的认识。科研之路,既可以专注于一点的深度挖掘,也可以勇于跨界,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创造价值。

——医学检验技术231卞嘉钰

蔡教授的故事如同一部精心编织的史诗:从清华园的孜孜不倦,到美国实验室的挑灯夜战,再到日本九年的孤独坚守。当他轻描淡写地提及那项革新血液透析设备的研发时,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深夜,他在异国的实验室里与失败反复较量的身影。最令我震撼的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努力就能成功”的励志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在人生每个十字路口如何做出选择的智慧寓言

努力决定了我们能走多快,而选择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这或许就是蔡坤鹏教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在医学这座永恒的高山前,我们既是虔诚的攀登者,也是自己路径的绘制者。

——临床医学253罗泓洋


下一条:新闻资讯 | 我院顺利召开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干部思政大会

关闭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 |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
医学院
绍医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