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2年,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将迎来第一届毕业生。研究生的每一步成长都系导师每一分的付出浇灌。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感受“最美导师”们的熠熠师德与拳拳丹心。
正文:
人物简介
孙继红,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委员,中华放射学分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认知学会分子影像分会理事,浙江省发明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放射学会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人工智能影像与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肝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近5年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包括共同)在国际著名期刊如Advanced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Biomaterials及IEEE TMI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省重点研发项目、浙江省卫生健康重大科技计划及省自然基金3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重点及重大项目3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山引路
2019年,孙教授开始担任绍兴文理学院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教导和培养是老师的首要任务。在充分了解学生科研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推动学生的科研进展。带领一个多学科交叉团队,共同指导与培养学生。目前团队兼聘教授及副教授共3名,专职科研工作人员(特聘副研究员、PI助手及实验员)6名,博士后2名,计算机及高分子材料交叉博士2名,影像医学硕博士研究生及科研进修人员10余名。在医院中心实验室及华家池转化医学中心拥有专用实验室,学生进入实验室前须进行生物安全培训,然后专职科研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最后进入不同的课题小组。孙教授定期到实验室与学生交流实验技术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当发现学生实验操作有问题时,耐心的给予指导与示范。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及工科团队每周一次的文献学习,了解本领域中最新进展,这也成为和学生科研思维碰撞火花的重要平台。坚持一周一次组会汇报,让每一位学生每月汇报一次科研进展,遇到的问题,及时获得导师及团队的支持与帮助,鼓励和鞭策学生要在科研上不断提升,在专业技能上不断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9级的学子即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张珂同学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医工交叉SCI论文一篇,参与发表2篇SCI论文,获得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年省级优秀毕业生,在2021年浙江省青年医师演讲大赛中获“优秀奖”,因表现优秀而被邵逸夫医院录用。
德艺双馨
作为一名党员,严于律己,勇于担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临床工作认真负责,努力钻研业务,不断的开拓进取,能独立正确诊断及处理疑难和复杂病例,影像诊断符合率高。亚学科为腹部影像诊断,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本学组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参与院内外疑难病例会诊与讨论,与院内相关科室及学科协作和交流,积极开展MDT。开展了多项影像新技术及新项目,不断加强亚学科人才的培养。
医学创新
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乳腺癌、结直肠癌及胆管癌等恶性肿瘤的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影像组学研究。在磁共振新型对比剂的研发、肿瘤分子影像学及人工智能影像组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自主研发了3种磁共振新型对比剂,有望实现肿瘤的靶向MR成像,降低现有对比剂的副作用,部分替代现有对比剂,并拓宽对比剂应用范围。其中含有聚多巴氨基酸螯合三价铁离子的两亲性聚合物纳米胶束为新型可降解对比剂,可被人体利用,高效且无钆,而且可以同时负载化疗药及抑制剂,有望实现肿瘤靶向诊疗。成功研制了肠道易吸收MR纳米对比剂,以肠道吸收的方式建立新型磁共振结直肠成像方法,填补目前影像学无法实现肠道吸收功能评价这一空缺,有助于炎性肠病及结直肠肿瘤的早期诊断。该成果发表多篇SCI论文,并授权3项中国发明专利,经PCT申请美国及日本专利各一项。
构建了10余种恶性肿瘤靶向诊断、靶向治疗及诊疗一体化的纳米探针,有望实现肿瘤的可视化治疗及个性化治疗,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多篇SCI的TOP期刊。建立MR介入分子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癌及胆管癌化疗与基因治疗新方法,联合MR介入、分子影像学、射频加热及瘤内定向化疗/基因治疗等多项技术,以实现三阴性乳腺癌、耐药乳腺癌及胆管癌的影像引导下精准靶向治疗,该研究成果获得202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发了直肠癌多中心多组学人工智能影像诊断平台,有助于直肠癌的影像筛查,提升肿瘤早期诊断、影像分期及疗效监测水平,通过人工智能软件的开发,实现临床转化与应用。
在担任绍兴文理学院硕导以来,孙教授与学生建立了紧密的师生关系,认真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学生的科研指导,要有耐心,始终有信心,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让学生保持科研的勇气和热情;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常常怀爱心,时时多关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科研之余感受导师的关怀。作为一名医生,要求学生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以自己的品行和态度引导学生,时刻认识到作为科学引路人的职责所在。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优势,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