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间陈魏先生仍冒险开展革命活动,曾远赴新加坡、南洋等地发动侨民回国参加革命,筹集大量起义资金。为以后的武装暴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陶成章通知其回国革命,陈魏先生即任沪军都督府军医科科长。同年6月讨袁军成立,黄兴为总司令,陈魏先生任司令部军医处长。由于贡献卓著,深受黄兴赏识。
1912年9月,沪军都督府取消,陈魏先生也办理移交,卸去军医科科长职务。时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校长韩清泉和教务长汤尔和,为陈魏先生留日同学,其幼年同学孙洞环也在该校任教,他们均盛情邀请其到医专任教。陈魏先生盛情难却,于11月出任解剖学教员。浙江医学专科学校于6月1日刚刚成立,地址设在杭州板儿巷。学校仪器和标本等教具均极为短缺,特别是解剖学必须有标本才能进行教学。为此,陈魏先生专程前往日本采购,并顺便到日本各地医科专门学校考察教学设施,以便作为教学借鉴。
1913年3月,江苏都督府成立军医课,陈魏先生应邀前往南京出任军医课长。7月,二次革命爆发,黄兴在南京出任讨袁军总司令,陈魏先生调任讨袁军司令部军医处处长。讨袁失败后,陈魏先生离开南京前往上海,自开门诊行医。
1914年7月,汤尔和出任国立医学专门学校校长,聘请陈魏先生北上京城出任医专教师。
1916年,陈魏先生又兼任陆军大学卫生教官。1918年至1922年,陈魏先生应友人邀请,先后兼任北京师范学校、北京政法学校、边防军卫生教练所等校校医及教官。
1922年,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从日本手中收回胶州湾,定名为胶澳商埠。熊炳琦出任山东省省长,并兼任胶澳商埠督办,邀请陈魏先生前往接收胶州湾。后来,陈魏先生被派任山东普济医院副院长兼李村医院院长。
1924年,北京政府派高恩宏任胶澳商埠督办,前任所任命人员,均辞职交卸,陈魏先生也辞职返回北京,仍回陆军大学工作。
1926年,从广州出师北伐,因陈魏先生出众的才能与声望,被推荐任黄埔军校少将军医处长、军校医院院长等职,为黄埔军校的建设与北伐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陈魏先生脱离政界,专心行医。抗战胜利后,陈魏先生在上海挂牌行医。1971年因病逝世,终年86岁。
四、绍兴卫生先驱
当今的绍兴市人民医院如要追究源头,就是1942年9月成立于温州永嘉的浙江省八区中心卫生院。该卫生院后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三医院。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从龙泉迁到绍兴。
1945年末,时年五十岁的陈魏先生,被自己的好友、时任浙江省卫生处长孙序堂坚邀回到了绍兴,接收从龙泉迁到绍兴的省立第三医院,任首任院长之职。
当时绍兴只有一家福康医院,医疗条件十分艰苦,医疗资源非常紧缺,医院刚从永嘉迁来,仅有病床36张。
当时陈魏先生从省立第三医院(龙泉)院长赵竞初手中接收的移交款为二万余元,差不多是白手起家经营起了这家省立医院。据史料记载,医院坐落于开元寺后门一隅(今绍兴东街),占地1600平方米。房舍寥落,且多破败,职员40人,勤工15人。
陈魏先生怀着改善家乡人民医疗条件的抱负,为了筹集经费,动用了所有的关系,在全国奔走呼号,多方集资,自己还捐出了六千元。他的赤诚感动了邵力子先生与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大师。于是,由旅沪绍兴同乡会领衔,在上海大剧院义演三天,进行建院筹款。陈魏先生的忘我精神也感动了绍兴士绅如朱仲华、金汤侯等,纷纷予以帮助。上述活动,共募集法币四亿三千元。由此浙江省立第三医院得以扩建,建成800平方米二层住院楼一座,门诊病人由日常的100人次增至350人次,在短期内初具规模,成了一家全科医院,为医院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陈魏先生筹建院舍的史实有相关资料记载为证:开元寺后门一隅,简陋破败,多不适医院之用。绍兴人口既众,战后疾病丛生,既为绍兴行政公署首家公立医院,非设一所规模较大,设备较为完善的医疗不可。为此于一九四六年七月一日到职的院长陈魏决心先扩建院基,再建院舍。几经周折,终将三区专员公署-开元寺全部空地(约8000平方米)及房屋拨给医院。
《浙江省绍兴医院筹建院舍委员会缘起》摘录更为详实:……极盼迅速改良也。陈院长到绍后观察实际之需要,预定二年计划六种设置为预计之初步。其一即设三百病床收容之医院。其二举办护士学校及助产士学校。其三设置地方病研究所。其四添设产院。其五于院内附设传染病隔离院。其六予各处设分院或分诊所并行巡回诊疗事项等。定二年完成并分四期进行,第一期堪定房屋基地,第二期发动募款开始建筑并添置卫生用品,第三期成立护士学校助产士学校产院传染病隔离院地方病研究所,第四期置设各处分院或分诊所办理巡回诊疗。惟值此国库困难之际,仅赖予国家自难如愿。幸承三区郑专员将专员公署地址拨充该院基地,又由当地公产管理委员会及县参议会议决将专员公署前公有空地约七、八千方作该院建筑基地。第一期计划虽已告成,然有地无屋诚亦枉哉。况今救济总署将以二百病床之各项物质拨给该院,但救济总署分配物质,须视该院房屋建筑程度为原则,若无相当建筑恐成幻想,故同人等拟积极进行以期早日奠定吾绍卫生之基地。现有浙江省卫生处制定院舍建筑图样,仅设三百病床之医院一项约须十万元。其他如护士学校助产士学校地方病研究所及传染病隔离院产院等倘计划在内为数更属可观。素仰。
陈魏先生通过科学筹划,对省立第三医院作了一系列的建设目标设计,并逐步付诸实施。1、扩充院基。2、发动募款,筹建院舍。3、添置设备。4、医院办学。5、建立制度与便民措施,更好服务百姓。6、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与教育,并带头作出表率,以达成上下齐心协力,同舟共济。7、通过义诊,上街宣传,扩展业务,提高医院知名度。8、构建现代医院模式与机制,增设相关科室,任人唯贤,并大量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实力。
由于当时抗战刚结束,地方财政十分困难,要实现宏大的筹院兴医计划何其之难。尤其资金上存在很大缺口。史料载:“仅设三百病床之医院一项约须十万元。其他如护士学校、助产士学校、地方病研究所及传染病隔离院等倘计划在内为数更属可观。”
陈魏先生面对巨大的种种压力,怀着改善家乡人民医疗条件的雄心壮志,不辞辛劳,充分体现他对事业的执着,对振兴家乡医疗卫生事业的追求。
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医院实际所设病床已达112张。
门诊:新建大楼(1947年8月7号落成)的底层作为门诊诊疗用房,设有内科、外科、小儿科、产妇科、耳鼻咽喉科、眼科、牙科,并设有药局、检验科、X光室、器械室等,还设置护士、主任办公室和社会服务室。
病房:分为普通病房和隔离病舍。
普通病房:内科、外科病房,设在新建之二楼,床位52张,分为头等、二等、三等病房和重病房。
隔离病房:主要收治对象为急性传染病患者,床位20张。
附设部门:附设妇婴保健部,成立于1948年1月,主任田文瑛,保健部设在开元寺前,房间22间,产科病床40张。
上述兴医规划的实施,给绍兴卫生事业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掀起了绍兴市人民医院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有力推动绍兴卫生事业走向蓬勃发展,为现今绍兴卫生事业的完善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了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医院规模的扩大,并添置了诸多先进设备,提高了技术,引进了一些人才,优质的服务与医院形象的打造,吸引了许多从杭州、金华、慈溪等省内其他区域慕名赶来的患者。说明了当时省立第三医院所取得的成就与影响力。
医院办学始于1947年7月,在省立绍兴医院内成立七邑高级职业学校医事科(绍兴卫校前身)。据统计,1947年8月至1948年8月,共招收学生19人,其中护士班12人,助产士班7人。教员大都为医务人员兼任(1948年8月医院派出23名医务人员兼任教师)。
上述医院办学,为绍兴卫校(今文理学院医学院)的发展与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魏先生任院长后期,已筹组宁、绍医院联合会,省内共有十一所医院参加。这也为塑造省立第三医院的形象,提高医院成立不久的知名度,确定其浙东中心医院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毫无疑问,没有陈魏先生的努力,省立第三医院不可能有这么快的发展。只是当时的人事关系比办一家医院更为复杂,正当医院开始进入正常发展的阶段,各种非难和排挤开始出现。陈魏先生对此颇有感慨,他说:“我接事后始知在绍兴的办事为难”。
当感觉到主持省立第三医院成了名利之争的时候,陈魏先生毅然提出辞职。辞职后他在昌安门外开设了自己的诊所——益民诊所。并先后任府山联合诊所所长、稽山中学校医等职。
1949年5月绍兴解放,这位热心为人民医疗事业鞠躬尽瘁的辛亥革命老人,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被邀请担任绍兴市首届政协委员,受到周总理的关心。他积极参政议政,开展社会活动。《绍兴市卫生志》医林人物(221页)也记载:(陈魏)曾当选为绍兴市第一届政协委员,他“广种果树,绿化祖国”的提案,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赏……。对于一位“绍兴辛亥老人”,绍兴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受到这样的殊荣也是弥足珍贵,在绍兴卫生历史上是个特例,不光是绍兴市卫生系统及
绍兴市人民医院的光荣,也是绍兴人民的骄傲。
“文化大革命”期间, 陈魏先生遭受诬陷和迫害,身心受到摧残,于1971年10月病故,终年87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关方面给予平反,恢复了陈魏应有的名誉。
如今绍兴全市卫生医疗系统繁荣现状,尤其遍布全市的医疗网络,乡镇、街道卫生院、各专业医院、医学院校的设置,医疗巡回管理服务模式,与陈魏先生建院兴医具有的前瞻性与科学性规划是不可分割的。
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位辛亥革命老人!(省政协委员、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院长 郭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