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燃烧自己 照亮他人-访郑纪宣校友

2018年10月25日 16:51  点击:[]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人物名片】

郑纪宣男,1922年出生,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后为上海第二医 科大学) 毕业,医学博士。1984年由浙江省医学科学研究院调入绍兴文理 学院医学院前身学校—— —绍兴卫校,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光荣 退休,曾担任内科学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兼任绍兴市医学会副会长。现 在杭州市江干区丁桥镇安度晚年。

郑纪宣校友(1948届医学博士) 祖籍浙江绍兴,1922年出生于上海一基 督教家庭,自幼受到“献爱心,与人为善”的良好教育。在基督教学堂读完 初中、高中,郑纪宣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学习,1944年获理科学士,194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年轻有才、胸怀理想的郑纪宣博士毕业后,满怀着治病救人的爱心和热情,奔赴祖国中西部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一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1957年成立为自治州)。

他先在吉首(当时称为“所里” ) 少数民族地区当医生,那里是条件极 其艰苦、仅有3000人口的偏僻山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盗 匪出没,医疗卫生条件更差,仅有一所土医苗药的卫生院。就在这样的环境 里,郑纪宣尽其所能,发挥所学,创造条件,救死扶伤,帮助少数民族人民 减少病痛,一干就是三十年;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耀眼事迹,却默默 地把人生最美好的三十载春秋献给了土家族、苗族人民。他先后担任过长沙 基督教会德生医院、沅陵宏恩医院、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师,也经历了无可回避的政治风雨,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矢志不改。有几次遇到胃大 出血或肺咯血的病员急需输血而缺乏血源的危重情况,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 的鲜血无偿输给了同样B型血液的苗族同胞,挽回了宝贵的生命,因为他 与这里的人民早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当乌云散尽,阳光重新普照大地,1984年《新民晚报》记者专程采访 他时写道:“郑纪宣住在一栋简陋的单元宿舍楼里,他身材高大硬朗,满头 银发,两眼炯炯有神,说话时还带有浓重的上海腔。当问及当初为什么离开 上海繁华大都市、舍弃优裕生活条件而选择到湘西来时,郑老反问道: ‘那白求恩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最后还在中国牺牲?’ ‘这是上帝的爱,这是一种无限崇高的人道救援精神,这是一种奉献的信 仰。’‘我想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看他从社会获得多少财富、多高的名誉地 位,而是看他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创造多大的价值。我要用我所学去帮 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1973年,由于湘西自治州缺少卫生师资,50多岁的郑纪宣无条件服从 工作需要,从临床医师岗位上退下来,调进自治州卫校药物教研组,开始了 他教书育人、培养白衣战士的教师生涯。

十年后,他又被调回浙江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工作,并兼任浙江医科大学研究生英语口语教授,培训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工作人员,以及绍兴卫 校英语教研组、绍兴市医学晋升英语提高班的教师,还要负责各种外宾的接 待工作。他多年担任绍兴卫校职称晋升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及浙江省中专高级 职称评审委员。

湘西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穷困中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的人—— —一位山外 来的“洋”博士医生。郑纪宣被推选任自治州政协委员、自治州中华医学会 副会长。1983年,郑纪宣医师荣获由中央人民政府劳动人事部、国家民委、 全国政协联合颁发的“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技贡献奖”、“湖南省少数民族 地区科技贡献奖”及“湘西自治州科技贡献奖”。他十分珍惜这些奖章、奖 状,不仅因为它们代表着荣誉,更是因为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他一生的肯定和 感谢。

1988年,郑纪宣在绍兴卫校退休后,曾去美国探亲,并有机会留在美 国做医务保健工作,但他不愿意留居国外;回国后,他也不愿意闲着,经常 免费帮助人们看病,辅导学生医学和英语。他说:“上帝让我学有所成,我的知识来自于社会,现在就应该用来回报社会,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 事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在郑纪宣的一生中,奉献是他 的主旋律,如同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那火光虽然微弱,却能划 破夜空的黑暗,给人以希望和行进的方向!(吴 丰) (转自2015年4月20日第7l期 《南京约友》)

上一条:仁心仁术铺就医路 博学博爱惠泽百姓 ——访张国明校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