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

上一条:医学与人文:如何相处? 下一条:医学与人文:如何相处?

关闭

付出爱,才有爱的回报

2014年05月01日 00:00  点击:[]

今天一上班,打开报纸,一口气认真看完健康报,2012-03-02(5版)以下这篇报告。先不议论此文是否配合当前重扬雷锋精神的政治氛围需要,单就文章本身几个论点,本人就非常赞同。不是说作者是院士,衣食无忧,才有此大话。就本身人生感爱而言,他说是对的。人的基本精神境界是需要的,就是想自己,也要想他人。但愿媒体的各位笔杆子多一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医护人员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一股说不完的甜酸苦辣。

王振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编者按:

医师职业精神的弘扬直接关涉医患关系。医患关系不能理顺,不能改善,就不能说医改是成功的。日前,在中华医学会、健康报社、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交通大***合举办的卫生系统核心价值观和医院文化建设研讨会上,来自行业各领域的医学专家、医院院长、伦理学家、人文学者共聚一堂,就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医学职业精神和卫生系统核心价值观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本期开始,本版将开辟专栏连续刊登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言,希望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并以此凝聚共识,努力推动变革中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沿着光明的道路大步前行。——编 者

呼唤医学职业精神,探讨核心价值观

付出爱,才有爱的回报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其职业精神,但所有行业的职业精神中都共有两个字,那就是诚信——诚实与信用。很遗憾,当下很多行业都缺乏这种诚信,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医疗行业还有其特殊性,医师的职业精神与修理师不一样。因为医生的工作对象是病人,我们手里握着的是活生生的生命。

那么现在,医师职业精神存在什么问题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邱泽奇教授的研究显示,老百姓对就医的总体满意度只有60.3%,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是57.5%。另据权威统计,8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医疗服务态度差引起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大家都知道,最近一段时间,医疗纠纷和事故频发。近日,济南一位患者因心梗住院,先后被放进7个心脏支架,花了10多万元,引起社会公众的一片谴责。我就此咨询了一些专业人士,他们表示放进7个心脏支架不是没有可能,但要分时间先后。也就是说,放入7个心脏支架很难简单地说对或不对,这涉及病情病况、患者要求、知情同意及过度医疗等。然而当下,社会舆论对我们医学界非常不利,医生态度生硬、看病马虎、小病大看、索要红包,类似的负面报道每天都有,老百姓的意见也很多。对此,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医改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舆论环境

首先我们来看看内在原因,也就是医生本身的问题。我觉得,现在有一部分医生思想准备不够,没有认识到医生是一个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强度高、风险大、要有个人牺牲精神的职业。他们只是想当然地以为医生从事公益事业,有社会地位,有较高的收入,而没有考虑究竟该怎么做医生,所以无法承受住市场经济和物质利益的诱惑。看到别的医生有了小汽车,他们也想有小汽车;看到别人住的房子大,他们就不想住小房子了。归根到底,这些医生就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们再来看看外部原因。为什么医疗纠纷如此之多?为什么老百姓对医疗界有如此多的情绪?我行医已有60多年,有一个体会就是社会对我们医护人员了解不够,对医学本身了解不够。他们不知道医生的劳动强度和精神负担,不知道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不知道医学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因此,有的病人要求过高,说“花3000元钱修汽车,两天之后就能上路;花3万元治病,怎么病却越治越严重”?他拿治病和修理机器相比。此外,社会对医护人员的尊重不够,经常可以看到医护人员被骂、被打的报道。一方面是媒体“一边倒”的报道,另一方面却是法律保护不到位,这无形中加大了医护人员的精神压力。正是在这种不太好的社会氛围下,有的医生选择了“防御性看病”,只要病人及家属提要求,就满足他们。

在医改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舆论环境。社会和媒体要了解和介绍医师职业的性质、难度、强度,多为医生想一想,让医生得到相应的待遇。医生是人,也有人的要求,这一点社会舆论提到的恐怕不多。我年轻时就有这样的体会:“人家放假了我不能放假,人家休息了我不能休息。”对于这些,老百姓了解得也不多。当然,也有个别病人会在亲见我们的工作状态后感激地说:“你们医生真是非常辛苦!为治我这个病,你们花了多少心血啊!”但是,这样的病人毕竟是少数。

医生要把解除病人的病痛作为最大的乐趣和安慰

什么是医师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简单说来,即什么是从医的目标和目的?你做医生干什么?我觉得每位医护人员都要反问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榜样。白求恩在1938年已是加拿大收入最高的39名医生和世界上最有名的胸外科医生之一,但他选择了参加法西斯战争的救援工作,最后在中国因手术感染而去世。特雷莎修女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说:“我选择了贫穷的人。我代表那些身不披衣、无家可归、体有残疾、双目失明、患有麻风病的人。因为他们感到被人们遗忘,成为社会的负担,被社会唾弃。”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平宜并不是一位医生,但她深入四川凉山为麻风病人服务,“用爱遮盖上帝的弃儿”。

这些人都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信仰,就是为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和传递爱心。每位医生都应该明确自己学医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医生就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就要把解除病人的病痛作为最大的乐趣和安慰。清朝的吴敬梓说:“医家有割股之心。”医生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去除病痛,不能把挣钱、致富放在第一位。

我认为医师职业精神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多为病人想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执业过程中体现“爱”;树立人文的行医理念,懂得病人的心理,有很多医疗纠纷就是因为医生的一句话说得不对,让病人受到了伤害;要摆正“道义”与“利益”的关系;不断学习和钻研,提高医术,对医术精益求精;虚心学习他人经验,搞好团结互助。在我毕业时,我的老师就一直在强调,不要因为与其他医生意见不合,而将自己的褒贬轻易暴露在病人及其家属面前。诊断上的意见不同,可以在医生与医生之间讨论。医生跟病人说以前的医生诊断不对,很容易造成医疗矛盾。

提升医师职业精神要从医学教育的第一课开始

医师职业精神该如何提升呢?这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磨炼的过程,而且要从医学教育的第一课开始。记得我上医学院的时候,大学3年级就去平民医院看望那些没有钱治病的人。这帮我们树立了一种为穷人服务的意识。我的女儿在美国,她曾要求到南美洲为穷人看病。我们有些医生就应该到贫穷的地方去看一看、听一听,时时不忘培育自己的爱心。

我常常讲,一个人要从“原我”上升到“自我”,争取达到“超我”。“原我”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天性,比如喜欢吃得好一点。到了“自我”阶段,就有了理性思维。想到多吃会肥胖、不健康,就不吃了。做医生当然也要挣钱养家,但不能用不得当的手段去挣钱。特雷莎修女为我们诠释了何谓“超我”。她愿意离开自己富裕的家庭,去为衣不蔽体的穷人服务。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她建议主办方取消当天晚上的晚宴,拿省下来的钱去救济穷人。这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我们也要争取。

医生做出了牺牲,会有什么回报呢?有了正确的职业精神,我们才会不断钻研。因为你看到病人治不好时的绝望,必定要刻苦钻研。在研究当中,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水平,解除了更多病人的痛苦。有了高超的医疗水平,我们再进一步有效地提升了职业精神。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有了正确的医师职业精神及其所激发的钻研热忱,我们才有机会在从医生涯中获得所期望的成就。我就是在为病人服务的同时,慢慢地有了今天的成就。但当初,我并没有把物质环境的改善和功成名就放在第一位。有人可能会说:“你有好的机会,现在得到荣誉了。”其实,我不在乎那些荣誉。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情,并因此得到了很多其他职业得不到的爱。

做医生,有一点是其他职业可能无法体会到的。医生的职业精神会给你带来人间爱的回报。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外地患者的信。这位病人找我看病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他说他现在事业发展得很好,“因为用了您的治疗方法和指导,我活下来了,全家都幸福”。还有一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用我们的方法进行治疗,现在已经健康地生活了10多年。在这次上海十大感动人物的授奖仪式上,他带着他的父亲、母亲和女儿过来给我授奖。你只有用爱去为他们服务,才能得到爱的回报。这才是医生人生的最高价值,比什么东西都宝贵。

[后退]
主办:中共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委员会 | 联系电话:0575-88345787 | 浙ICP备05845127号
未经讲堂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