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乔生教授作客“杏林讲堂”讲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11月24日晚,“风则江大讲堂”第268讲暨“杏林讲堂”第14讲在河西校区铁城科教馆报告厅举行。著名鲁研专家、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研究馆员为我校学子作题为《鲁迅:在医学与文学之间》的精彩讲座,带领300余位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医学与文学世界。
“医者,意也。然而鲁迅先生小时候却觉得这个理念是荒谬的,甚至觉得中医就是迷信,是有意无意的骗子。”黄教授指出,过去年代医疗条件比较差,人们接触到的都是中医,而鲁迅从小深受医疗之苦。黄教授以鲁迅牙疼难治的切身之痛以和鲁迅父亲患肺病以各种无效偏方的治疗为例,详细讲述了鲁迅对于当时技术落后的年代里的中医的不理解甚至痛恨。“牙疼的时候被中医诊为阴损、不自爱,而他父亲的病更是常常需要奇怪的药引子,譬如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然而却始终没有治愈其父亲的病,反而害死了自己的父亲。”黄教授认为,鲁迅真正痛恨的是不负责任的庸医,是把马马虎虎的医术提高到玄学地位的所谓“儒医”,鲁迅对于人民大众积累而成的传统医学实践是极为支持的。
鲁迅何时开始学医?又是如何从一名医学生成为一代文豪的?黄教授重点讲述了青年鲁迅求学的经历。黄教授认为,青年求学的经历是鲁迅先生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在日本学习两年日语的基础上,他便前往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鲁迅学医的原因,一是因为医学是与人类切身相关的一门学科,也日本维新运动的开端;更大的原因是当时中国医术落后,而鲁迅渴望拯救广大病人、救治妇女畸形的缠足。在仙台学医过程中,藤野先生的出现为鲁迅的医学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他们之间的师生爱敬更是中日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化有着感恩和敬畏的老师,藤野先生对鲁迅十分友善,并没有因为鲁迅是‘支那人’而歧视他,他对鲁迅的听课笔记十分认真地做了批注和修改,还常常标明注意点。”黄教授讲到,鲁迅也曾在《藤野先生》中写到,“他对于我的热心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进而表达了他对于藤野先生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然而鲁迅在日本留学所期望的内容,不仅仅是所灌输的新知识,更多是开拓具有欧洲意义上的近代科学精神与方法,但是仙台医学专科学校所教授的与此有所不同,鲁迅先生感到很失望。”黄教授说,鲁迅回国后开始渐渐走向文学的道路,然而他的文学主张与医学之间有象征性联系,与他曾经学过医学不无联系。“如果把血管和肌肉看作现实社会的话,鲁迅也往往被评论者称为‘医生’,更确切地说,是手握解剖刀的外科医生。”黄教授认为,要全方位了解鲁迅,鲁迅不仅是一名文人,更是一名战士。黄教授寄语在座学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的两翼,既要有牛顿的作风,也要有莎士比亚的情怀,两者缺一不可”。他希望每一位在鲁迅家乡求学、生活的医学生,都能读点鲁迅作品,在学好医学技术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保驾护航。
【人物名片】
黄乔生 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鲁迅和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出版《周氏三兄弟》《鲁迅与胡风》《鲁迅:战士与文人》《八道湾十一号》等多部著作。
(医学院 供稿)
|